古诗玉门关前的黄昏独思
七月十五日 晴 风沙渐起
车轮碾过戈壁公路的第十个小时,我终于站在了这座被无数诗句浇铸成的土黄色城关前。夕阳正从祁连山的雪脊上缓缓滑落,余晖像熔化的铜汁泼洒在坍圮的城墙缺口,恍惚间竟分不清眼前是21世纪的遗址还是穿越千年的时空裂缝。
诗词里的叹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句子突然撞进脑海时,恰好有掠过关隘的野风卷起沙粒打在脸上。触摸着被岁月啃噬出孔洞的夯土墙,突然理解为何古人要将荒凉写成美——这莽莽苍茫的天地间,除了用文字锚定存在,还能如何对抗无垠时空的吞噬?
一位裹着头巾的守园人用生硬的普通话告诉我,西侧城墙下曾出土过唐代的箭镞和陶片。蹲在考古探方遗留的标记旁,忽然想起李贺那句“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当年守关将士望见的月亮,此刻正从东天渐渐浮现,清辉落在同样的大地上,照着不同的悲欢。
时空折叠的刹那
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日落前最后一刻钟。当旅游巴士扬着尘土离去,整个世界突然重归岑寂。只有风在城墙孔洞间吹奏着千年不变的调子,某块松动的土坯突然滚落,发出像翻动书页般的轻响。就在这时,我分明听见某种重叠的声音——是驼铃叮当?是羌笛呜咽?抑或是某个戍卒哼着故乡小调?
忽然明白玉门关为何永远活在诗里:它从来不只是地理坐标,而是中国人精神版图上的重要刻度。这里沉淀着太多离别与坚守、荒芜与希望、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碰撞。当现代人开着越野车呼啸而过时,那些沉睡在诗词里的灵魂,依然在每一粒沙尘中呼吸。
归途时捡了块带着赭红斑纹的戈壁石,放在车载导航屏旁。电子地图上代表当前位置的光标,正好与汉代玉门关遗址的标注重合。科技与历史在此刻以奇妙的方式对话,而车窗外的月亮,正像千年前那样,照着丝绸之路蜿蜒西去的方向。
古诗文中的乡愁作文六百字九年级
篇1 古诗文中的乡愁作文六百字九年级 月光如银,洒在游子窗前,无声地低语着千年不变的羁旅之思。乡愁,是李白笔下的寒霜铺地,举头明月低头故园,那根深蒂固的牵挂如同江河奔涌,日夜不息。诗人漂泊天涯,书剑飘零,故土却如烙印刻骨铭心;一缕春风吹过,唤起的不是花香,而是断肠般的故园呼唤。童年诵读时,音韵轻盈如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