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日的细雨
清晨推开窗,杜牧《清明》的诗句便浮上心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细密的雨丝将整个世界笼罩在朦胧中,柏油路面反射着青灰色的光,像极了古诗扫墓诗中描绘的哀思氛围。
墓前的古诗回响
撑着黑伞来到祖父墓前,发现碑前已有人放了一束白菊。擦拭着被雨水打湿的墓碑时,忽然想起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那些古诗扫墓诗里描述的场景,竟与眼前景象如此吻合——远处传来隐约的啜泣声,梧桐树上停着几只乌鸦,雨滴从树叶间隙坠落,在石阶上敲出清冷的节奏。
即兴而作
细雨湿青冢,
古诗句句同。
十年离别后,
依旧梦魂中。
记忆里的扫墓诗
记得小时候祖父常教我读《全唐诗》里的扫墓诗篇。孟云卿《寒食》中"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的句子,当时只觉得韵律优美,如今才懂得其中漂泊之痛。擦拭着墓碑上祖父的名字,忽然明白这些古诗扫墓诗能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们道尽了人类共通的思念。
现代与传统交织
隔壁墓位传来手机播放的佛经声,几个年轻人正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查看先人生平。这让我想起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的"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古今扫墓方式虽有变化,但那份"慎终追远"的情怀从未改变。我取出准备好的宣纸,用毛笔抄录了陆游《沈园二首》贴在墓前,墨迹在雨中渐渐晕染开来,像化开的岁月。
返程时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湿漉漉的杜鹃花上。那些古诗扫墓诗里的哀伤,原来最终都化作对生命的珍视。正如王禹偁《清明》所写:"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不仅是祭奠的日子,更是传承的契机。
清明时节忆故人”的作文
【篇1】清明时节忆故人”的作文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行人步履沉重。又是一年清明至,我独自站在雨中,望着眼前这座坟茔,心中涌起无尽的思念与愧疚。细雨绵绵,浸润着墓碑周围的每一寸土地,我的衣袖早已被水珠浸透。我蹲下身,一根根地拔去杂草,动作轻缓而虔诚。泥土湿润松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是故人留下的余温。拔着拔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