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日记:重读十二月十五日夜古诗有感

日记:重读《十二月十五日夜古诗》有感

壬寅年冬月廿二 晴寒

今夜寒窗独坐,偶然翻到白居易的《十二月十五夜》,字句间倏然漾起一阵熟悉的悸动。诗云:“忧人半夜起,明月在前轩。灯火隔帘小,香烟满座温。前期三五夜,明月满床前。今夜十二月,独宿在潭州。”这般文字,竟与此刻情境如此契合,仿佛千年前的月光穿越时空,正洒在我今日的窗棂。

记得初读此诗是在中学课堂,那时只道是寻常羁旅诗,如今在异乡的冬夜重读,方知字字皆嵌着人生的刻痕。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的这首诗,明明写的是十二月十五夜,却偏要回忆“前期三五夜”的团圆明月,两相对照间,孤寂之情如寒霜般浸透纸背。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的写照?我们总在异乡的夜晚,望着同一轮明月,计算着归期,思念着远方的人。

一、时空交错处的共鸣

白乐天笔下“灯火隔帘小,香烟满座温”的细腻描写,让我想起傍晚路过街角面馆时看到的景象:玻璃窗蒙着厚厚水汽,屋内灯火昏黄,食客们围坐一桌,谈笑间呵出的白气与面汤的热气交融升腾。这般人间烟火,与诗中场景何其相似。只是诗人隔窗望见的温暖属于他人,而如今我们何尝不是常在窗外看别人的团圆?现代人的孤独感,竟与千年古人同源同流。

最触动我的是“前期三五夜”与“今夜十二月”的时空对照。诗人用记忆中的圆满反衬当下的孤寂,这种时间叙事的手法,竟暗合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我想起手机相册里去年中秋的全家宴,照片上人人笑脸盈然,与此刻独对电脑屏幕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却未曾改变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模式。

二、冬夜明月的永恒意象

推开窗,寒风裹挟着月光涌入书房。仰望冬夜清冷的月亮,突然理解诗人为何反复书写明月——它是亘古不变的见证者。从《诗经》的“月出皎兮”到张若虚的“江月年年望相似”,再到白居易的“明月在前轩”,同一轮明月照耀过无数孤独的灵魂。今夜这轮明月,既照耀着归家途中的旅人,也照耀着急诊室值班的医生,更照耀着无数挑灯夜读的学子。月光如水,平等地洒在每个需要光亮的角落。

诗人说“独宿在潭州”,而我在北国的公寓里写下这些文字。地理距离虽远,心理距离却近。这或许就是经典古诗的魅力:它总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三、现代生活中的诗意的栖居

重读这首诗,不禁思考:在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留这份对生活的细腻感知?诗人因孤寂而更加敏感于灯火、香烟、明月这些细微物象,而我们是否在信息爆炸中丧失了这种感知力?

于是合上书页,决定明日要去江边看落日,要给久未联系的老友写封信,要在窗台种一盆水仙,如同诗人在孤寂中创造美。白居易在贬谪的苦闷中依然能捕捉“香烟满座温”的暖意,这种于困境中发现美好的能力,或许才是古诗留给我们的最珍贵遗产。

夜已深,月光西斜。忽然明白,诗人不是在抱怨孤独,而是在教会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十二月十五夜的月光,照亮过诗人的文案,今夜也照亮我的书桌,继续完成它千年未变的使命——给黑夜中思考的人,以温柔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