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芦苇畔的秋思日记
霜降十日·西塘独行
晨起推窗,见薄雾如纱漫过塘畔,忽然忆及《诗经》"蒹葭苍苍"之句,遂披衣往西塘寻访芦苇。此时节正是芦花盛时,千百支穗子在秋风里摇成雪浪,倒映在水中竟分不清是天上的云落了下来,还是芦花要飞到天上去。
古诗印记
白居易曾写"枫叶荻花秋瑟瑟",刘禹锡亦有"故垒萧萧芦荻秋",这些诗句忽然都从记忆里苏醒。站在木质栈道上凝视芦荡,方知古人非虚言——每支芦苇都像竖写的诗行,风过时沙沙作响,仿佛是千百年前的诗人在低声吟诵。
午时·芦丛深处的发现
沿着曲折的塘边小径深入,惊起数只白鹭。芦杆交错成天然拱廊,阳光从絮状的花穗间筛下,在地上洒满碎金。忽然理解王士祯为何写下"芦荻无花秋水长"的句子,秋日的芦苇确实不需花朵装点,那银波荡漾的穗子本就是最美的花。
生命之思
抚摸过一支弯向水面的芦苇,发现其茎杆坚韧异常。想起芦苇在古诗中常与漂泊、坚韧相连,此刻方解其意——看似柔弱的植株其实深扎根系,风来时顺势俯仰,风过后又挺直腰杆。这岂非古人倡导的处世智慧?
暮色·与牧羊人的对话
日头西斜时遇见赶羊归家的老人,他挥着芦杆作的鞭子,羊群在芦花丛中时隐时现。老人说这片芦苇荡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每代人都能从中获得不同馈赠:春取嫩茎制笛,夏采叶片包粽,秋收花穗作枕,冬刈枯杆编席。
归途见夕阳将芦花染成橙红,恍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意境。忽然顿悟古诗中的芦苇从来不只是植物,更是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符号。那些飘散的芦絮正像不绝如缕的文脉,飞越时空,落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暮色四合时,芦荡深处传来牧童用芦叶吹奏的小调,呜咽婉转如古埙。这声音与两千年前《诗经》时代先民听到的,应是同一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