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中的春节记忆
一、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仿佛是一扇穿越千年的窗,透过它,我总能看见童年时那个在鞭炮硝烟中捂紧耳朵却又忍不住雀跃的自己。那时的春节,是彻骨的寒风与热烈的烟火奇妙的混合体。清晨五点钟,天还未亮透,整个村庄便已被连绵不绝的鞭炮声唤醒。那声音不像城市里限燃烟花后的稀稀落落,而是如同奔雷般从四面八方滚过,带着一种宣告新旧交替的、不容置疑的威严。空气里弥漫着独有的火药清香,那是我童年认知里“年”的味道,是辞旧迎新的神圣信号。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
父亲踩着梯子,小心地揭下去年已然褪色的旧春联。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那红纸变得脆弱,上面的字迹也模糊了,但它们曾默默守护了这个家整整一年。母亲在下面端着新熬的浆糊,那是由面粉调制的,带着质朴的麦香。我则负责辨认上下联,仰着头,大声地念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贴春联是一项庄严的家庭仪式,每一个字都寄托着对来年最朴素、最真挚的企盼——平安、健康、富足。新桃换下旧符,不仅是门楣上的更新,更是心灵上一次郑重的除旧布新,仿佛所有过去一年的遗憾与不如意,都随之被崭新的希望所覆盖。
三、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夜的家宴,是春节的灵魂。屠苏酒如今已不常见,但那份“入屠苏”的暖意,却完美地融在了阖家团圆的温情之中。餐桌必然是丰盛的,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一家人围炉夜话,从舌尖的味蕾到内心的情感,都得到了最丰厚的犒赏。席间的欢声笑语,长辈的谆谆叮嘱,还有那永远也推拒不了的、被夹满菜的饭碗,便是“春风送暖”最真实的写照。这温暖,驱散了冬日的严寒,也抚平了一年奔波劳碌的疲惫。
四、千门万户曈曈日
大年初一的早晨,总是在昨夜守岁的兴奋与疲惫中到来。推开门,世界仿佛被清洗过一般。昨夜鞭炮的红纸屑铺满了地面,像一层喜庆的红地毯。阳光崭新而明亮,正是诗中“曈曈日”的景象,纯净地洒在每一个角落,也照进每个人的心里。穿着新衣,跟着父母去给长辈拜年,一路上遇到的每个人,无论熟悉还是陌生,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道一声“新年好”。这种普天同庆的喜悦,这种万象更新的生机,让人的心胸也不自觉地开阔起来,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干劲。
结语:诗与节的传承
如今,虽然很多地方再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过年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但每当吟诵《元日》,我依然能瞬间被拉回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年味里。我忽然明白,王安石的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捕捉到的,不是某个朝代特定的风俗,而是中国人共有的情感内核——对时间的敬畏,对传统的恪守,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永不熄灭的热望。这首诗 itself,便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新桃”,跨越时空,永远地贴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门楣上,提醒着我们每一年都不要忘记为何出发,要去往何方。这份由古诗承载的记忆,将伴随着春节,永远地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补全诗句:___,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声中一岁除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王安石《元日》的诗句记忆。全诗通过爆竹、屠苏酒、换桃符三个春节典型意象,展现除旧迎新的节日氛围。要求填写的上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中,'一岁除'指旧年已过,与下句'春风送暖'形成时间递进关系。记忆时可抓住'爆竹-春风'的视听联动特点,以及'岁除-送暖'的时序逻辑。内容来源于:补全诗句:_...
补全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___。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_百度...
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王安石《元日》的诗句衔接。全诗通过描绘春节习俗(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展现除旧迎新的节日氛围。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以声响意象表达旧年结束,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转向触觉和味觉描写,'屠苏'指古代春节饮用的药酒。两句形成视听结合的完整场景,需重点记忆先后顺序。内容...
古以不时不食作文
但记忆深处,那口应时的滋味从未消散——春节的饺子里,包裹的不只是肉馅,是千年老茧磨出的乡愁。阖家围坐时,若忘了“不时不食”,根系便枯朽成尘。华夏儿女的魂,系于一粒米、一束菜,让心离泥土更近,让情在节气里重逢。这饮食的律法,是暗夜中的萤火,虽微茫,却指引归途。篇5 古以不时不食作文 一...
2025年除夕发言稿怎么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诵读着王安石旳《元日》,我旳思绪飘到了记忆深处。说到除夕,它尚有着一段神秘旳传说呢。相传远古时代,有一头凶兽,名唤“年”,它长相十分可怕,以食人为生,村民们十分惧怕它。每到除夕这天,它就会在村子里出没,掠杀乡民。于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