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玉兰古诗词赏记

玉兰古诗词赏记

三月十五日 微雨初霁

清晨推窗,忽见院中那株白玉兰竟已绽满枝头,宛若雪涛云海,不由得想起明代张新那首《玉兰》诗:"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此刻细雨初停,花瓣上滚动着晶莹水珠,恰似诗中"清露作芳尘"的意境,恍若仙子褪去霓裳,素立于氤氲春色之中。

诗词与景的对话

撑着油纸伞走近树下,但见九瓣花盏承着天赐甘露,每片花瓣都似白玉雕成的舟楫,在春风中轻轻摇晃。这让我忽然理解古人为何总将玉兰与君子相喻——其花开时先叶而发,傲立枝头不染尘俗,正如"束素亭亭"四字所绘,既有清冷之姿,又怀蓬勃之气。细雨中的玉兰比晴日更添三分诗意,那些缀在花瓣尖的水珠,仿佛是从唐诗宋词里滚落的墨珠,在素笺般的花瓣上晕开千年文脉。

午后书房 寻章摘句

翻阅《全唐诗》见咏玉兰者虽不及梅兰竹菊繁多,却皆属精品。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原是指辛夷,然玉兰与辛夷本为近亲,那份山野逸气一脉相承。最妙是明代睦石的《玉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与张新之诗颇有互文之趣,皆以美人仪态喻花。清代朱廷钟《满庭芳·玉兰》更以"刻玉玲珑,吹兰芬馥"写尽玉兰之形香,字句间仿佛能嗅到那股清冷幽香。

"素面粉黛浓,玉盏擎碧空,何须琼浆液,醉倒赏花翁"——这首佚名诗作最是传神,玉兰的花瓣确如斟满春光的玉盏,让人未饮已醉。

暮色庭院 花月相照

夜幕降临时再访玉兰,月华如水浸满庭院。月光下的白玉兰竟泛着淡淡蓝辉,宛若被青瓷釉色淡淡染过。此时方悟古人称玉兰为"应春花"的深意——它开在冬春之交,既送残冬又迎新春,恰似文人心中那份孤傲与热忱的交织。晚风过处,花瓣簌簌如雨,几片落在石阶上,恰成"已向丹霞生浅晕"的注脚,那花瓣根部的紫晕在月光下更显神秘。

花落成诗

拾起一片落瓣夹入《唐宋诗词选》,忽想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是咏梅,置于玉兰亦无不可。此花盛放时倾尽全力,凋落时整朵坠地,从不零散飘飞,仿佛要保持最后的尊严。这等决绝姿态,或许正是历代文人将玉兰与高洁品格相系的缘由——生当如玉兰,既要敢以冰雪姿容迎早春寒风,也要能在鼎盛时保持清醒,纵使坠落亦保持完整风骨。

夜深人静,重读日间所抄诗词,忽觉字句间流动的不仅是文学之美,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感悟。玉兰年年依旧,诗词代代相传,而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悸动,始终在春风里生生不息。

游大阳古镇日记300字

游大阳古镇日记300字 篇1 还没走进鸣鹤古镇,就看见了一大片平静的湖水,如一块碧玉一般。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扭动着身子,为这湖水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只五彩的小船留下阵阵涟漪,静悄悄地行驶着,点缀着湖面。远处的青山倒映在湖水中,像是用翠绿凝成的。在丝丝带着春天气息的风中,我们走进了鸣鹤古镇。白色的墙,黑色的瓦,青色的...

国培计划培训主持稿

培训时她跟着工作坊学了'五感观察法',回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玉兰花:摸一摸花瓣的纹路,闻一闻凑近和远闻的不同,听一听风吹过花骨朵的声音。现在她班上的作文本,我翻着都能闻到花香。"台下有老师小声嘀咕:"那咱们这次能学到类似的实操方法吗?"我笑着点头:"当然!今天下午的工作坊,就有位老师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