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秋收的古诗日记:稻花香里说丰年

秋收的古诗日记: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晨起闻稻香

清晨,推开通往田野的木门,一股清冷而馥郁的香气便扑面而来,那是成熟稻谷特有的芬芳,混合着湿润的泥土气息。父亲早已在院中磨着镰刀,霍霍的声响在静谧的晨光中显得格外清脆。他抬头望了望天色,说道:“今儿是个好天,得赶紧把东头那亩田收了。”我深吸一口气,脑海中蓦然浮现出南宋诗人辛弃疾那脍炙人口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虽已无夏夜的蛙鸣,但这弥漫天地间的稻香,便是对丰年最直接、最动人的诉说。

二、田间劳作景

来到田边,一幅壮阔的丰收图景在眼前铺展开来。无边的稻田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在秋风的吹拂下,掀起层层叠叠的波浪。乡亲们分散在金色的海洋里,弯着腰,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动作熟练而富有韵律。金色的稻谷被成片地割下,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机器轰鸣声、人们的谈笑声、稻秆被割断的“唰唰”声,交织成一曲热烈的丰收交响乐。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前的每一粒稻谷,何尝不是春天里播下的希望,历经阳光雨露,终于在此时凝聚成这沉甸甸的回报。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泥土,但心中充盈的却是无比的踏实与喜悦。

晌午小憩时

日头渐高,我们坐在田埂的树荫下休息。母亲送来了饭菜和水。吃着简单的饭菜,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位饱读诗书的老伯感慨道:“这真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啊,虽然写的是麦,但这金黄的意境,和咱们这稻子是一模一样。”大家纷纷附和,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计划着卖粮后的打算,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古诗中的意境,就这样跨越千年,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日暮归家路

夕阳西下,给整个村庄和田野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晖。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虽然疲惫,但脚步却显得轻快。拖拉机满载着稻谷,“突突”地驶向村里的晒谷场。回头望去,收割后的稻田显得格外开阔和宁静,一群麻雀飞落下来,啄食着散落的谷粒。这景象,忽然让我体味到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到的“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那份闲适与温情。虽时代变迁,工具更迭,但那份从土地中收获果实后的满足感,以及邻里乡亲之间质朴的情谊,却是亘古不变的。

四、灯下漫笔

夜晚,坐在书桌前,白日的景象依旧在脑中盘旋。我翻看那些古老的诗词,发现古人早已将秋收的喜悦与感慨诉诸笔端。无论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的通宵达劳,还是白居易《观刈麦》中对劳动者深切的关怀,都让我对“秋收”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仪式,是对一年辛勤的总结,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是希望再次播种的开始。这些秋收的古诗,因而拥有了超越文字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时空里,持续地引发着人们的共鸣。

合上日记,窗外月色如水,宁静的村庄已然安睡。而我深知,明天的太阳升起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又将怀着新的希望,开始新的劳作。春华秋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