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古诗日记:登高望远山感怀
今日清晨,我独登城郊的小山,名为“翠微峰”。此行非为锻炼,实因近日心绪不宁,欲借山水以涤尘虑。登山之初,薄雾缭绕,远山如黛,隐隐约约,宛若古诗中所描绘的“远山眉黛低”之景。我不禁想起王维的《青溪》中言:“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山径曲折,步步登高,而心亦随之渐静。
远山之景与古诗的呼应
至半山腰,雾散云开,远山全景豁然展现。那连绵的山峦,青翠欲滴,又带几分苍茫,恰如古诗中常咏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中的这句词,此刻在我心中回荡。远山之美,非仅在外形,更在其意境——它仿佛是一位默然的智者,静静地立于天地之间,见证着古今变迁。我驻足良久,凝视那远山,只觉得心中的烦躁渐被这浩渺的自然之景稀释。古诗中的远山,往往象征着乡愁、离别或超脱,如杜牧的《寄远》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这里的远山,是游子心中的屏障,也是情感的寄托。而我今日所见的远山,却更多一分宁静与启迪,让我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远山不再遥远,而是心灵的归宿。
个人感怀与反思
继续上行,至山顶时,已近午时。阳光洒落,远山更显清晰,层峦叠嶂,如诗如画。我坐于石上,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草草记下所思。远山在古诗中,常与离别、思乡相连,如李白的《菩萨蛮》中“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碧色的远山,勾起无限愁绪。然于我而言,今日的远山却赐予我力量。生活琐事、工作压力,曾让我疲惫不堪,但站在这高处,望远山起伏,忽觉人之渺小,如沧海一粟。古诗中的远山,是文人墨客的抒情对象,而我今日却与之对话,它默默无语,却以亘古不变的姿态告诉我:一切烦恼,终将如云烟过眼。
下山的路上,我反复吟咏古诗中的远山意象,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山,虽是近景,却与远山同源,皆体现自然之壮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创作冲动——或许我该以远山为题,写一篇散文或日记,记录这份感触。远山在古诗中不仅是景,更是情,是境,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情怀。它教会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仍需偶尔停下脚步,登高望远,让心灵回归自然,从古诗中汲取智慧。
归来后,我整理日记,深感此次登山之获。远山·古诗,这两个关键词,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它们提醒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愿你我都能在远山的呼唤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