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闻鸟鸣,写鸟古诗句随想日记
一、清晨的序曲
清晨五时许,天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沉寂,我便在一阵清脆而婉转的鸟鸣声中悠悠转醒。那声音并非聒噪,而是如同远处传来的箜篌之音,一声声,一串串,穿透薄薄的窗纱,清晰地滴落在我枕边。我并无丝毫恼意,反而心生一股淡淡的喜悦,仿佛收到了一位老友不经意的清晨问候。索性披衣起身,踱至窗前,轻轻推开窗扉。一股混合着泥土与青草芬芳的凉润空气瞬间涌入,而那鸟鸣声也随之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如同将一幅水墨画骤然浸入了清泉之中,所有墨迹都化开了,生动起来。
我凝神细听,试图分辨这清晨合唱团中的成员。有音调高亢急促的“唧唧啾啾”,想必是那活泼的麻雀;间或夹杂着一两声悠长而略带颤音的啼叫,应是来自某只斑鸠;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连串复杂多变、如水银泻地般流畅华丽的旋律,我猜想,那或许是隐藏在浓密香樟树叶中的一只乌鸫鸟。它们各自鸣唱,又彼此应和,编织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声之网,温柔地笼罩着这尚在沉睡中的小区。这自然的乐章,远比任何人造的闹铃更令人心旷神怡。它让我立刻想起了孟浩然《春晓》中的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此刻情境,与千百年前诗人所感,竟是如此高度契合。这啼声,唤醒了不仅是沉睡的人,更是沉睡了一夜的世界。
二、诗中的羽翼
回到书桌前,这充盈于耳的鸟鸣仿佛叩开了记忆的门扉,无数与鸟相关的古诗句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翻开随笔本,任由思绪跟随这些诗的羽翼翱翔。
首先想到的是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句真乃以动写静的神来之笔。此刻的体验正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窗外鸟儿们不间断的鸣叫,反而更加反衬出清晨时分那种 overarching 的宁静与祥和,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的静谧。这鸟鸣,成了衡量静寂的一把尺子。
继而,杜甫《绝句》中的画面浮现眼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不仅有声,更有色。黄鹂的明黄与柳叶的翠绿形成鲜艳的对比,白鹭的纯洁与天空的蔚蓝构成开阔的图景。鸟儿的形象,为诗歌注入了最明媚亮丽的色彩,它们是自然界的画家。而曾几《三衢道中》的“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则道出了鸟鸣带来的那份意外惊喜,让原本单调的旅途变得趣味盎然。
当然,鸟在诗中也不总是欢快的意象。它亦能承载无尽的愁思。如李商隐《无题》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那青鸟是传说中的信使,寄托着无法直接传递的深切思念与渺茫希望。而杜甫《春望》里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让鸟鸣染上了浓重的家国忧思,一声鸟啼,足以惊动诗人那颗敏感而破碎的心。鸟儿自在的鸣叫,与诗人内心的巨大悲痛形成尖锐对比,更显沉痛。
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禅意幽静,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勃勃生机,再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时光喟叹……这些诗句中的鸟儿,早已超越了其生物本身,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感、描绘心境、摹写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灵。
三、窗外的馈赠
合上本子,窗外的鸟鸣依旧此起彼伏。我突然意识到,我与古代诗人们,正共享着同一份自然的馈赠。他们所聆听的,或许也是这般清脆的鸣叫;他们所见的,也是这般振翅翱翔的矫健身影。千年的时光,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变了生活的节奏,但鸟儿清晨的歌声,却穿越了这漫长的时空,毫无损耗地送达我的耳中。
这声音,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连接着人与自然。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这来自天空与树木的问候,显得格外珍贵。它提醒着我,在忙碌琐碎的日常之外,还有一个如此生动、如此自由、如此充满诗意的世界存在。它不需要你购买门票,也不需要你刻意寻找,只需你愿意在某个清晨,静下心来,推开窗,侧耳倾听。
“望镜湖之北,见珍禽之飞。”虽不能至湖畔山野,但此刻窗前的方寸之地,亦成了我的观鸟台,我的诗意源泉。这些小小的歌唱家们,用它们最本真的方式,日日吟诵着生命的诗歌。而我们,若能从中听出一丝韵味,品得一点意境,便算是没有辜负这清晨的美意,没有辜负古人为我们留下的那些璀璨的诗句。
感谢这晨起的鸟鸣,它让我拥有一个充满诗意的早晨。我决定,明天还要更早一些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