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祟春江晓景古诗之春日游江日记
三月十二日 晴
晨光熹微时,我携一卷诗书漫步至江畔,忽忆起苏轼题惠崇《春江晓景》的千古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眼前的景致竟与九百年前的画意诗情重叠交织,恍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同赏一江春色。
江畔晨韵
东风吹皱一池春水,粼粼波光如碎金般闪烁。岸边的桃花确如诗中所述,不过五六株,却开得极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在澄碧的江面上织就一幅流动的锦缎。群鸭悠然划开水纹,时而曲颈啄羽,时而扎入水中觅食,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画中寻迹
倚着古柳翻开诗卷,细读“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句。蹲身察看江滩,果然见蒌蒿已冒出青嫩的尖角,芦苇的新芽才刚破土,带着晨露的清香。渔家老者撑篙而过,笑着告诉我这个时节正是河豚溯流而上的季节,虽不能亲眼得见,却从老人皱纹里流淌的岁月故事中,听见了春江的生命律动。
时空对话
午後坐在江心小亭,看远山如黛,白鹭斜飞,忽然懂得惠崇和尚为何要绘此景,东坡先生为何要题此诗。春江的暖意不只属于先知水暖的鸭群,更属于每一个在岁月长河中驻足感受生命悸动的灵魂。那桃花不止开在竹外,更开在历代文人的笔墨间;春水不仅暖了江鸭,更温暖了千百年来观画读诗之人的心灵。
暮色渐浓时,江面泛起薄雾,对岸灯火次第亮起。归途中再度展卷,忽觉手中诗卷重若千钧——原来我今日所见的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传递。惠崇的画笔、东坡的诗心、春江的生机,都在这粼粼波光中永恒流转,提醒着后人:美从来都需要被发现、被记录、被传承。正如这春江,岁岁年年景相似,年年岁岁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