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赏析怀古诗有感
十月二十三日 晴
今日秋高气爽,独登城北雁塔。极目远眺,暮色苍茫中忽见残阳如血,染尽层林。秋风萧瑟处,几处断壁残垣隐约可见,竟是前朝旧宫遗址。此情此景,不觉吟诵起杜牧《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之句,胸中顿生万千感慨。
诗与历史的对话
倚栏沉思间,忽悟怀古诗之精髓,正在于时空交错间的深沉对话。昔年刘禹锡立于金陵故地,挥毫写下“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其笔触穿越三百载岁月,至今仍叩击着游人的心扉。这类诗作往往以残碑断碣为引,以荒台废垒为镜,照见的不仅是王朝兴替的沧桑,更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迷思。
细品李太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二句,看似写景,实则将六朝金粉的消逝与自然永恒的对照推向极致。诗人伫立台阁,目光所及已非当下之景,而是透过时空棱镜重现的往昔辉煌与今日荒凉。这种时空叠映的艺术手法,恰是怀古诗撼动人心的密钥。
物是人非的永恒叩问
漫步下塔时,夕阳已半没于西山。回首望那斑驳宫墙,忽想起韦庄《台城》中“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之叹。草木无情而人有情,怀古诗最刺痛人心处,莫过于此——山河依旧在,人事已全非。诗人以永恒的自然物象反衬易逝的人事繁华,这种对比不仅营造出强烈的艺术张力,更揭示出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不是将个人命运置于浩瀚历史长河中审视。这种观照既是对往昔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启迪。诗人通过怀古,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精神远征。
怀古与当下的共鸣
暮色渐浓,华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古老遗址的阴影交织成一幅奇异的画卷。忽然明白,赏析怀古诗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沉溺于伤古悼今的悲情,而在于从历史兴衰中汲取智慧,在时空对话中定位自身。当我们吟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既是在感叹世事变幻,也是在确认每一个平凡生命的永恒价值。
归途中心绪难平,遂以手机记下所思。怀古诗如同时光雕刻的明镜,照见兴衰更替的规律,也映出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或许千年之后,今日我们所经历的种种,也将成为后人怀咏的题材。而这,正是文明传承的奇妙之处——通过诗歌,不同时代的人们得以跨越时空,共享同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登高望远尽兴怀古诗诗句
登高望远尽兴怀古诗诗句 其一:《登峰骋目》原文:“极顶凌虚望眼开,山川胜景入眸来。云飞雾绕千般幻,风拂林摇万籁哀。岁月悠悠情不尽,乾坤浩浩志难摧。凭栏欲赋兴亡事,却叹兴亡第几回。”一、衍生注释:1、“极顶”指山峰的最高处。“凌虚”即凌驾于虚空之上,形容站得高。2、“眸”指眼睛。3、“万籁哀”指各种声...
登高望远尽兴怀古诗诗句
登高望远尽兴怀古诗诗句 其一:《登岳抒怀》原文:岱宗高耸入云垓,极目乾坤意畅哉。峻岭奇峰皆入画,清风爽气漫盈怀。一、衍生注释:“岱宗”指泰山,五岳之首。“云垓”指极高的天空。“极目”尽目力之所及。二、赏析:此诗开篇点明泰山高耸入云,展现其雄伟壮观。诗人极目远眺,天地间的景象尽收眼底,心中...
登高望远尽兴怀古诗诗句
登高望远尽兴怀古诗诗句 其一:《登峰情寄》原文:极巅独立望山川,风舞云飘意万千。峻岭嵯峨连浩宇,苍松挺拔傲蓝天。遥思往圣千秋事,更念今贤百代传。兴至情倾诗韵里,心怀壮阔赋新篇。一、衍生注释:极巅:最高峰顶。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浩宇:广阔的宇宙。往圣:往昔的圣贤。今贤:当今的贤能之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