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日记一则
今日又逢夜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棂。我独坐灯下,忽然想起李商隐的那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诗句,竟与我此刻的心境如此贴合,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抵我心。
雨声中的思绪
窗外的雨,不急不缓,正是所谓的“巴山夜雨”。它们从漆黑的夜空飘洒而下,落在屋檐上,汇成细流,又滴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不像夏雨的狂暴,也不似春雨的柔媚,而是带着几分秋的凉意与愁思。我听着这雨声,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我想起了远在北方的友人,上次通信时,他还问我归期何时,我却只能答以“未有期”。如今,这巴山的夜雨,已经涨满了秋池,而我的归期,依旧渺茫。
雨夜总是容易让人陷入回忆与遐想。桌上的灯火微微摇曳,映照着窗上的雨痕,明明灭灭。我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那位同样身处巴山的诗人,在同样的夜雨声中,伏案写下这深情的诗句。他心中的那份思念与无奈,是否也如这池水一般,因夜雨而不断上涨,几乎要溢出来了呢?时空在此刻交错,我与他,虽隔千年,却因一场夜雨,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共剪西窗烛的向往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多么温暖而美好的画面啊。诗人所期盼的,不仅仅是一次重逢,更是一种亲密无间的相伴。在宁静的夜晚,与知己相对而坐,窗外的风雨都被隔绝在外,唯有烛光映照着彼此的脸庞,闲话家常,聊聊别后的种种,包括这巴山夜雨时的孤寂与思念。这简单的向往,却蕴含着最深切的情感。
反观自身,我何尝不渴望这样的时刻?现代人的生活总是匆匆,被各种琐事填满,即便有先进的通讯工具,一个视频电话就能看到对方的脸,但那种促膝长谈、心与心静静交流的时光,却变得尤为珍贵。夜雨声中,这份渴望变得愈发清晰。我所期待的“共剪西窗烛”,或许就是能与远方的朋友彻底放下忙碌,共享一段缓慢而真诚的时光,彼此倾听,互相慰藉。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结尾,“却话巴山夜雨时”,将当下的愁苦巧妙地转化为未来重逢时的谈资。这是一种多么豁达而深情的展望啊。诗人知道,此刻的孤独与思念,在将来相聚的那一刻,都会成为最值得回忆的片段。现在的“夜雨涨秋池”,到那时,便成了“共剪西窗烛”时的话题,苦涩中会酿出甘甜。
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与启示。人生中的许多艰难时刻,或许正是为了成就未来的美好故事。如今的分别与等待,眼前的夜雨与孤灯,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终于相聚,笑着谈起时,都会变得别有滋味。它让当下的孤寂不再难以忍受,因为它被赋予了意义——它将是未来欢聚时,最动人的背景与注脚。
夜雨仍未停歇,但我的心境已悄然改变。从最初的愁思,到中间的向往,再到最后的豁然,一首古诗竟陪我度过了这个漫长的雨夜。它像一位老友,静静地倾听,又给予我最温暖的回应。千年以前的诗句,至今仍能照亮今人的心灵,这或许就是文学永恒的魅力所在。记录下此刻的心情,期待未来某日,能与友人“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