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圆明园秋日感怀——重读圆明园词有感

《圆明园秋日感怀》——重读《圆明园词》有感

十月廿三 晴转多云

午后整理旧书,忽见夹在《北平历史地理》中的复印残页,正是王闿运先生《圆明园词》的片段。纸张已泛黄脆化,唯墨迹犹带肃杀之气:"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孤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怔忡间,决定再访圆明园。

废墟上的时空对话

从藻园门进入时已近黄昏,夕阳将西洋楼残柱拉出极长的影子。抚摸大水法皲裂的汉白玉石柱,忽然懂得王闿运"谁信神州古来物,劫灰忽散成飞烟"的彻骨之痛。有个小女孩举着绘本对比石柱上的雕花,她母亲轻声念着:"这里曾经有十二生肖铜像,会按时辰喷水..."忽然想起《圆明园词》序言记载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的困窘——"内府空匮,莫之敢指"的无奈,与今日游人如织的景象形成奇异映照。

《圆明园词》选段摘抄

“百年成毁何忽促,四海荒残如在目。丹城紫禁犹可归,岂闻江燕巢林木?”王闿运以史家笔法将圆明园之毁与历代兴衰相勾连,此刻站在长春仙馆的基址前,突然理解了他以“铜驼荆棘”典故暗喻的深意。秋风卷起银杏叶落在断壁残垣上,恰似词中“青琐墀夷绛柘摧”的具象呈现。

遗址公园的黄昏絮语

福海沿岸的芦苇在暮色中泛起银浪,几位老人坐在石舫遗址旁唱京剧片段。忽然记起《圆明园词》自注提到的细节: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前,曾在此处观看最后一场《惊梦》。词中“妖梦林神辞二品”的典故,此刻竟有了现实的锚点。现代游人的欢笑声与历史的悲鸣在时空里交织,恰似王闿运所言“废宇倾基君好看,艰危始识中兴难”。

归途时见月牙初升,映着廓然大公殿的麒麟残骸。手机响起朋友发来的消息,说巴黎拍卖行又现圆明园流失文物。蓦然回首,但见遗址入口处新立的铭牌闪着冷光,上面刻的正是《圆明园词》结句:“废苑而今牧马场,蓟门烟树惨无光。独留紫阁题诗处,犹是当年雨露香。”此刻终于明白,王闿运写的不仅是1860年的烈火,更是文明记忆的永恒困境——我们永远在重建与毁灭的循环中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