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独坐,担忧的诗句在心头萦绕
十月十五日夜记
夜深人静,独坐书房,窗外秋风萧瑟,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案头一盏孤灯,映着几本摊开的诗集。忽然,一句古诗跃入眼帘:“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担忧”二字,像一根细针,刺入心中最柔软处,引得万千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古诗中的担忧情怀
翻阅诗卷,才发现“担忧”竟是古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杜甫“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忧的是家国天下,黎民苍生;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忧的是时光流逝,美好难驻;白居易“惟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忧的是世态炎凉,人心难测。这些担忧,跨越千年,依然沉重地压在读者心头。古人借诗抒怀,将无形的忧虑化作有形的文字,仿佛在时间的彼岸,与我们同悲同叹。
我的现代担忧
合上书页,我不禁自问:我在担忧什么?与古人相比,我的担忧似乎渺小得多,却同样真实地啃噬着内心。我担忧未来前途,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今日所学明日是否就已过时?我担忧人际关系,在虚拟社交充斥的今天,真诚的友谊是否已成奢侈品?我甚至担忧,在这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专注与深思的能力?这些担忧,虽不及古人“大庇天下寒士”的胸怀,却是我这个时代青年的真实写照。
科技的进步并未消除人类的忧虑,只是变换了它的形态。古人担忧战乱饥荒,我们担忧精神空虚;古人担忧怀才不遇,我们担忧被时代淘汰。担忧的本质,或许从未改变——那是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的焦虑,对生命有限性的无奈认知。
与担忧和解
然而,古诗给予我的不仅是共鸣,更有启示。古人深知人生忧患实多,却并未因此消沉。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以一种豁达接纳生命中的无常;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教会我们在忧虑中寻找当下的欢愉。他们用诗告诉后人:担忧是生命的常态,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消除担忧,而在于如何带着担忧继续前行。
夜更深了,风渐息。我忽然明白,适当的担忧未尝不是一种清醒,它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继而更有勇气地去热爱它。就像古人将担忧化作千古绝唱,我们亦可将担忧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关灯入睡前,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愿我能如古人般,既怀千岁忧,也不负眼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