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听潮有感
——观海日记
清晨独坐礁石上,远处潮声如雷,忽想起白居易《浪淘沙》中“白浪茫茫与海连”一句,眼前景象竟与千年前的诗句重叠。浪花拍岸时溅起的水雾沾湿衣襟,恍惚间仿佛看见古人立于同一片海滩,与我共听这亘古不变的涛声。
一、浪之形
初时海面如绸缎般平滑,倏忽间远处泛起银线,渐近渐高,最终化作一道琉璃墙轰然崩塌。这让我想起李贺《梦天》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奇绝想象。浪的形态瞬息万变:有时如万马奔腾,有时似素练垂空,正应了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千古绝唱。
二、浪之声
闭目倾听,潮音层次分明:先是远方低沉的轰鸣,继而近处清脆的碎裂声,最后是细流退回时的沙沙絮语。这多声部的交响,恰如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浪声里藏着自然的密码,时而激昂如《秦王破阵乐》,时而缠绵似《霓裳羽衣曲》。
三、浪之思
凝视着永不停歇的浪涌,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以浪喻人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李清照“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忧思,都在这起落间得到印证。潮水退去时在沙滩留下蜿蜒纹路,恰似我们生命中那些浅淡却深刻的印记。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
归途时夕阳将海浪染成金红色,恍若张若虚笔下“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春江夜景。浪花在礁石上绽开的刹那,我似乎触摸到了古诗中永恒的美学密码。这或许就是王湾所说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自然与诗心,永远在浪尖上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