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一首诗的暮色日记
一、空山新雨后的独白
傍晚时分,我独坐于山中木屋的窗前,窗外刚下过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腐殖质混合的清新气息,带着一丝凉意,沁人心脾。这座山仿佛被雨水洗净了尘嚣,变得格外空旷而宁静。王维那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浮现,它不再只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我此刻呼吸着的、真实可触的生活。雨后的山色在暮光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灰蓝色,远山如黛,近处的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偶尔滴落,发出“嗒”的一声轻响,反而更衬出这山的“空”来。这空,并非荒芜,而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澄澈与安宁,是心灵得以栖息的辽阔。
二、明月松间照的凝视
夜幕如同一位耐心的画家,缓缓地将深蓝色的颜料涂抹于天际。忽然间,一轮明月挣脱了云层的束缚,悄然攀上山头。清辉洒落,首先照亮了屋旁那一片苍劲的松林。月光透过松针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如同散落一地的碎银。“明月松间照”,我低声吟诵着,眼前之景与千年前的诗句完美重合。我凝视着那被月光照亮的松枝,它们显得愈发挺拔而肃穆。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宁静美,超越了时间,让人心生敬畏。在这月光下,似乎所有烦忧都显得渺小,都被这澄澈的光辉涤荡干净了。
三、清泉石上流的聆听
闭上眼,耳边是另一种天籁。山间那条熟悉的溪流,因为新雨的注入,水量丰沛了许多,流淌得也愈发欢快。我循声走去,来到溪边。月光下,溪水清澈见底,潺潺地流过光滑的鹅卵石,激起细小的浪花,发出清脆而欢快的泠泠之声。“清泉石上流”,这不仅是视觉的图画,更是听觉的乐章。我蹲下身,将手浸入溪水,一股冰凉瞬间穿透肌肤,直抵心脾。这泉水从深山而来,一路唱着歌,它冲刷着石头,也冲刷着我内心的尘埃。它的流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松林的静默形成了奇妙的对照,一静一动,共同谱写着秋夜的山林交响曲。
四、竹喧归浣女的情感涟漪
正当我沉醉于自然之声时,一阵银铃般的笑语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是山下村庄的姑娘们洗罢衣物归来了。她们嬉笑着穿过溪边的竹林,竹叶因她们的经过而沙沙作响,这便是“竹喧归浣女”的生动画面。她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气息,与这清冷的秋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心绪不由得被牵动。这笑声让我想起了市集的热闹,邻里的寒暄,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那是我曾经厌倦并试图逃离的世俗生活。然而此刻,在这绝对的山居宁静之中,这点滴的人间喧哗反而显得如此珍贵、动人。它提醒我,真正的隐居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后,依然能对世俗生活抱有一份温情的眺望与怀念。
五、王孙自可留的沉思
姑娘们的笑语声渐渐远去,山林重归宁静,但我的内心却波澜起伏。诗人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日的芳华固然美好,但眼前这秋日的清幽、宁静与鲜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美丽?它值得我为之停留。这里的“留”,不仅仅是指身体停留在这座山中,更是一种心灵的皈依与选择。我选择留在这份宁静里,留在这种与自然万物深深联结的感觉里。在这山居的秋暝中,我找到了内心的秩序和平静。世界或许喧闹繁华,但在这里,在这片月光、松影、泉声交织的世界里,我便是自己的王孙,我拥有整个秋天。这份领悟,便是这个黄昏赠予我最丰厚的礼物。日记的最后,我只想写下: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山居秋暝林景熙空山新雨霁,暮色入疏林。石...
山居秋暝 林景熙 空山新雨霁,暮色入疏林。石径苔痕浅,松门竹影深。云归檐子径,月照野人琴。欲问浮生事,寒泉响古音。【注】林景熙:宋末遗民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以气节自持。对尾联'欲问浮生事,寒泉响古音'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浮生'一词化用庄子思想,暗指人生短暂虚幻,与首联'空山'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