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柳畔寻幽日记
癸卯年仲春廿三于长安郊野
晨起推窗,见远山含翠,忽忆及《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遂生寻柳之念。携竹杖往城西十里陂塘,此间有古柳百余株,传为唐时官道遗植。
第一章:千丝万缕总关情
行至陂前,但见新柳如烟,老干虬枝间缀满鹅黄嫩叶。微风过处,柳浪翻银,恍若见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之境。倚树小憩时,发现树干斑驳处似有刻痕,细辨竟是半阙《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想是古时文人折柳赠别时所留,今虽字迹漫漶,然离愁别绪犹在柳色间流转。
第二章:灞桥遗韵今犹在
沿塘而行,忽见断碑残碣半没青苔。以巾拭之,得识"灞柳风雪"四字,方知此地竟是古灞桥遗址。忆及李太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叹,不觉伫立良久。今虽无车马喧阗,然柳絮纷飞依旧,似雪霰般沾衣欲湿。有老翁荷锄而过,笑谓:"此柳最奇处,三月飞雪四月烟,五月成荫六月绵。"
忽得俳句三章:
春水涨陂塘/千丝万缕系斜阳/柳笛吹月凉
絮雪满衣襟/古道上深浅履痕/皆是离别声
暮色染青枝/二十四桥明月夜/柳浪接唐诗
第三章:柳笛声里忆故人
日影西斜时,偶见牧童折柳作笛,清越之声惊起宿鸟。忽记少时祖父亦曾教制柳笛,而今人琴俱杳,惟柳色年年如旧。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之句,原非怨柳,实是叹光阴无情耳。取小刀削柳为笛,试吹《阳关三叠》,音虽涩而情愈真。
暮色四合时,柳梢挂月,塘中倒影婆娑如水墨丹青。归途拾得柳荚数枚,夹于日记本中。想他日展阅,纵使柳枯纸黄,此刻春意当永驻字里行间。古人之咏柳,咏的岂止是柳?分明是时光长河里不老的春心,是离别与重逢间永恒的诗意。
今人不见古时柳,今柳曾经拂古人。这般想着,忽觉手中柳枝重若千钧——原来握着的,是穿越千年的诗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