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爱母古诗:母亲的岁月日记

爱母古诗:母亲的岁月日记

今天整理旧物时,在母亲的红木箱底发现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脆弱的纸页,娟秀的钢笔字记录着1985年至1990年的生活片段,而最让我震撼的是,每页边缘都工整地抄录着古典诗词——全是关于母亲的古诗。

一、诗笺里的温度

三月十七日这天,母亲写着:"厂里超额完成任务,奖励了暖水瓶。小云发烧终于退了,夜里守着她时想起《诗经》'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竟止不住泪。"我这才知道,看似刚强的母亲曾对着《邶风·凯风》自责未能更好照顾生病的孩子。

在1987年中秋日记中,她抄录孟郊《游子吟》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旁边备注:"母亲寄来亲手做的棉鞋,孩子蹦跳着说外婆最疼他。想起自己当年离家时,母亲追着火车跑了百米。"泛黄的字迹上有明显的水渍晕染,那是跨越两代母亲的泪痕。

二、诗句中的韧劲

1988年寒冬的记录令人揪心:"锅炉房故障三日,零下十五度用冷水洗菜,手背裂口渗血。忽然记起王安石《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古人携母赴任的担当,我这点苦算什么。"

最动人的是1990年七月篇:"考上夜大的通知书来了!可惜学费要三十元。抄写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时忽然醒悟:母亲当年咬牙供我读书的心情,正是我现在该有的勇气。"

三、诗韵传承

笔记本最后夹着2001年的便签,是母亲写给我的:"今天教你背《墨萱图》,你问'慈母倚门情'什么意思?等你长大就会懂。"如今我已为人母,深夜给孩子念"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时,突然理解母亲当年为何总在古诗旁标注生活琐事——她是在用千年诗韵锻造面对苦难的铠甲。

这本爱母古诗日记,记录的不是风雅,而是中国女性世代相传的精神图谱。母亲们将古典诗句化作生活注脚,在柴米油盐中延续着文化的血脉。那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温暖着平凡岁月里的每一位母亲。

爱母的古诗有哪些

《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五言古诗。前两句选取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普通场景,后两句通过"密密缝"的动作和"恐迟归"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深沉。最后两句采用形象的比喻,以"寸草心"与"三春晖"的悬殊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和子女难以报答的情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诗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