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古诗王安石:山行日记
寻访荆公足迹,感悟自然与人生
今日得闲,遂决意效仿古人,独往城郊山中一行。并非纯粹游赏,实因近日重读王安石《山中》诗,心有所感,欲亲身体验荆公当年心境。其诗云:“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春晨花上露,才著夜来衣。”寥寥二十字,写尽山居幽趣与天人合一之境。我虽无荆公之才情,然向往自然之心则一也。
初入山径:隔绝尘嚣
晨光熹微时入山,雾气犹缭绕林间。石板阶上露水未干,踏之略滑,反增野趣。此情此景,忽忆荆公变法失败后退居钟山,未必全是失意,或许亦有解脱。他在《泊船瓜洲》中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梅花》中咏“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皆透出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锐捕捉。今人行山路,多低头看手机,或急于登顶打卡,而荆公当年却能注意到“春晨花上露”这般细微景象,这种对自然的沉浸与尊重,恰是今人所缺。
山腰小憩:观云悟理
至半山腰,觅一平坦巨石歇息。但见远处云海翻涌,瞬息万变。王安石诗中“寻云相伴归”之句,此刻方觉其妙。云本无情物,荆公却以之为伴,赋予其人格化色彩,这种与自然为友的胸怀,何等开阔!忆及其《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更觉其诗中常蕴含深刻哲理。他的山居诗从不单纯写景,总融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这云或许在他眼中,既是自然之云,亦是人生之“浮云”——变法中的阻力与非议。然其能超然视之,与云为伴,此种豁达,值得我辈学习。
峰顶远眺:思接千载
午时登顶,极目四望,群山起伏如浪。想起王安石另一名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人生路上常觉“疑无路”,荆公却总能在困顿中见转机,在绝境中觅希望。这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观山非仅观其形,更观其理;他居山非为避世,而是为更好地理解世道人心。我坐于山顶,微风拂面,忽然明白为何古人如此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亲至山中,安知荆公诗中意境?不经历世事,又怎能真正理解其诗中哲理?
下山归途:心灵洗礼
夕阳西下时循另路下山,林间渐暗,鸟声愈显清脆。荆公“随月出山去”当是此般意境罢。一日山行,身体虽疲,精神却得洗涤。王安石的山中诗,不仅写景抒情,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在观察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归家后,灯下记此日记,深感今日之行意义非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时常走进山林,放下俗务,与自然对话,与古人神交。唯有如此,方能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如荆公般,虽处江湖之远,而心怀天下。
《山行》王安石翻译及赏析
山行 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翻译:出门时景色清浅淡雅,回归时浓阴苍翠。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心情舒畅。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仿佛来到世外仙境。谁和我有相同的人生真谛妙趣,倦鸟归林,也在悄悄追寻这真谛。赏析:这首诗语言清新...
山行文言文翻译王安石
山行文言文翻译王安石王安石 噫!山之行也,其美不可胜言。余尝一游于其间,流连忘返,心向往之。兹以文言译之,庶几传其妙处。 余尝游于山,时值初秋,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山之巅,云雾缭绕,似有仙人居住其中。余乃沿着山间小径,缓步前行。 沿途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松柏挺拔,郁郁葱葱。流水...
山行王安石诗歌鉴赏合集
白云然师 白首一山中,形骸槁木同。 苔争庵径路,云补衲穿空。 尘土随车辙,波涛信柂工。 昏昏老南北,应谢此高风。 白紵山 白紵众山顶,江湖所萦带。 浮云卷晴明,可见九州外。 肩舆上寒空,置酒故人会。 峰峦张锦绣,草木吹竽籁。 王安石的著名诗词鉴赏 王安石的著名诗词鉴赏 导语:众所周知,王安石是一个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