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归来独寻路,煮药临溪意自闲
五月十九日 晴
清晨醒来,窗外鸟鸣清脆,忽然想起昨日读陆游“采药归来独寻路,煮药临溪意自闲”之句,心中蓦然生起一股进山的冲动。于是简单收拾背囊,带上一壶清水、半块干粮,便向着城郊的云雾山走去。
一、采药之行
山路崎岖,晨露未晞。越往深处,人迹愈罕,唯闻流水潺潺与鸟雀啁啾。我虽非医者,却自幼随祖父识得几味草药:碧绿的薄荷生于涧边,清芬扑鼻;淡紫的桔梗隐于草丛,状如铃铛;还有那攀附古藤的金银花,黄白相间,幽香袭人。每见一株,便蹲身细察,以指尖轻触叶脉,恍若与千百年前的采药人隔空对话。他们踏露而行,背负竹篓,为济世救人深入险境,而我今日虽无所求,却也在这一俯一仰间,体会到了“独寻路”的意境——不仅是寻觅草木之径,更是追寻内心的宁静之路。
二、煮药之思
午后择一溪边平石小憩,取铜壶盛清泉,拾枯枝生小火,学古人“煮药临溪”之态。当然,我未带药材,只投了几片薄荷叶与野菊,看它们在沸水中舒展翻滚,药香随水汽氤氲升腾。忽然想起《本草纲目》载:“药者,疗人之生,亦养人之性。”这一壶浅碧的汤水,何尝不是一剂治愈浮躁的良药?现代人总追求速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忘了草木有情,天地有灵。古人煮药,必守候炉边,观火候之文武,察汤色之浓淡,其间须怀敬畏与耐心——这过程本身,已是疗愈。
药香深处的哲思
夕阳西下时,我负着满身草木清香归家。忽然悟得:人生如采药,我们都在岁月深山中寻觅解忧良方;生活如煮药,须以时光为火,慢熬方能出味。那些古诗里的采药人,采的是治病之草,煮的是安心之汤。而今日我所遇,不仅是山花野草,更是一种对抗喧嚣的方式——在机械重复的日常里,为自己留一段“独寻路”的孤独,守一壶“意自闲”的从容。
夜色渐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台晒着的薄荷叶散发淡淡清香。或许明日,我该学着炮制一剂安神茶:以三分山色、两分溪声、一分闲心,佐以文火慢煎。毕竟人生百味,皆可入药,惟有心者能解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