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晨起观鸡鸣有感——品古诗中的鸡意象

晨起观鸡鸣有感——品古诗中的鸡意象

一、破晓时分的诗意邂逅

清晨五时三刻,忽闻窗外一阵清越啼鸣划破残夜,如金石相击般穿透薄雾。披衣推窗,见邻家竹篱下昂首挺立的大红公鸡正振翅高呼,鲜红冠冕随啼声微微震颤,尾羽在熹微晨光中流转着金属般的青蓝色光泽。此情此景,蓦然想起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千古绝唱,方知古人用字之精妙,竟将天地昼夜的转换系于一禽之鸣。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汉乐府《鸡鸣歌》

二、穿越千年的司晨者

翻阅泛黄诗卷,发现鸡的形象早在《诗经》中便已登场。《郑风·女曰鸡鸣》中夫妻对话:“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通过鸡鸣意象勾勒出先秦时期的生活图景。至魏晋南北朝,刘琨《扶风歌》中“鸡鸣达四野,狗吠深巷中”更是以禽畜之声反衬乱世苍凉。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属唐代诗人徐寅的《鸡》:“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短短二十字,既道出鸡在十二生肖中的特殊地位,又赞其守时报晓的天性。

三观之德与五德之禽

古人赋予鸡的文化内涵远超现代想象。《韩诗外传》称鸡具“文武勇仁信”五德:首顶冠冕是为文,足搏距锐是为武,遇敌敢斗是为勇,见食相呼是为仁,守夜报晓是为信。宋代画家李迪所作《鸡雏待饲图》题诗云:“茸茸毛色半含黄,何独啾啾去母傍”,更是将雏鸡的柔弱可爱刻画入微。这种文化符号的建构,使鸡从寻常家禽升华为道德象征。

三、现代生活中的鸡鸣记忆

而今居住城市水泥森林,鸡鸣渐成稀罕之物。某日访友于城郊农家院,再闻久违的鸡鸣三部曲:初更时分试探性的低鸣,三更时分的断续练习,直至五更时分穿云裂石的全音域啼叫。忽然理解陆游“鸡犬相闻三万里”的诗境,这声音里藏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邻居老农笑道:“现在养鸡都用激素饲料,连打鸣都少了古早味的穿透力。”言语间不禁怅然,科技发展竟使千年不变的生物钟也开始失灵。

下列哪首古诗中明确出现了鸡鸣犬吠的意象?

D. 皇甫冉《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中特定意象的识记能力。A选项王安石《即事》描写山村景象,确实包含"耳闻鸡鸣犬吠"的内容;B选项汉代乐府《鸡鸣》虽以"鸡鸣""狗吠"起兴,但主要反映社会矛盾;C选项赵彦肃诗题虽含"闻鸡鸣犬吠",但诗中未直接出现该意象;D选项皇甫冉诗中明确有"鸡鸣犬吠兮时相闻"的句子。因此最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