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山古诗游历日记

春山古诗游历日记

戊戌年三月初十 晴

晨光熹微时,我携一本泛黄的《王孟诗选》,独往城西春山而去。此行非为寻常踏青,乃是为印证古诗中那些镌刻在千年时光里的春山意象。唐人王维曾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韦应物亦写“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这些诗句如种子般深植心田,今日终得亲赴这春山古诗的现场,以步履丈量文字的疆域。

一、山径寻幽

初入山麓,便觉古人诚不我欺。晨雾如轻纱缠绕林间,新绿攀附每一寸山岩,露珠悬于草叶尖梢,恰似《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境。石阶蜿蜒而上,两侧野樱纷落如雪,恍惚间竟分不清是花瓣还是诗中飘落的桂花。山鸟时鸣深涧,其声清越,与王维笔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交相辉映。行走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同行——他们以墨香绘山色,我以双目读诗卷。

二、古亭观岚

半山腰有古亭翼然,匾额题曰“咏春亭”。凭栏远眺,群峰如黛,云岚吞吐其间。翻开诗册,孟浩然《春晓》跃入眼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此刻虽非清晨,但山间鸟鸣愈显空灵,与远处溪声合成天籁。忽有山风拂过,松涛阵阵,带来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辽阔气象。静坐亭中,看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山谷,光影流动如诗行跳跃,方知古人“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并非虚言。

三、禅院听钟

近午时分,循钟声至深山古寺。朱墙斑驳,桃枝斜出,正是常建诗中所写“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之景。院中古柏苍劲,杏花如雨,偶有僧侣缓步经过,衣袂带起落英缤纷。于茶寮小憩时,烹泉品茗,细读刘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忽觉山间微雨悄至,润湿石阶却未惊扰半分清幽。此刻方悟春山古诗之妙,不在辞藻华丽,而在以极简笔墨捕捉天地灵韵。

四、暮色悟道

日影西斜时登顶,见群山起伏如诗行跌宕。落日熔金,染透层云,恰应了李白“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瑰丽想象。倚石小憩时重读王维《鸟鸣涧》,忽有顿悟:古人写春山,实则写心境。春山空静非真空,乃是洗净尘虑后的澄明;鸟鸣惊山非喧闹,而是生机勃发的天趣。归途中山月渐明,林木浸染银辉,恍若韦庄“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的词境。至此方知,春山古诗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山水密码,待千年后的有心人前来破译。

暮色四合时下山,衣襟沾满花香与墨香。回望春山隐入夜色,而那些诗句却愈发清晰——它们从未被时光尘封,始终在每一季春光里重生。此番游历,既是对古诗的朝圣,亦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春山古诗,终究要以脚步书写,以心灵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