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花秋月夜古诗日记:一曲千年

春花秋月夜古诗日记:一曲千年

今夜,窗外月色如水,我翻开那本泛黄的诗集,又一次读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的杰作,以其对“春花秋月夜”这一永恒主题的深邃描绘,让我在千年之后的这个春夜,依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于是,提笔写下这篇日记,记录下我与这首诗的神交时刻。

一、江畔的初见:春江潮水连海平

诗的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仅仅十四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宏大而静谧的春江月夜图。我闭上眼,仿佛能感受到那带着湿气的江风,看到月光随着万顷碧波荡漾,水光接天,一派浩瀚无垠。这里的“春”是生机盎然的背景,“花”虽未明言,却已暗藏于春意之中,“月”是绝对的主角,它从潮水中“生”出,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这不再是冰冷的自然景象,而是一个有呼吸、有脉搏的鲜活世界。诗人立于江畔,他的孤独与渺小,在这天地壮阔面前,化作了一种崇高的美学体验。

二、宇宙的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

随着视线从江面升至空中,诗人的思绪也飞升到了宇宙哲学的层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问,石破天惊,穿越了时空。这是对生命本源、时间起源的终极叩问。千年前的月光与今日我所见的月光,并无不同,它冷漠而永恒地照耀着人世间的更迭。这“秋月”般的澄澈与冷静,映照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诗人没有给出答案,也不必给出答案。这种迷茫与探寻本身,就是人类面对浩瀚宇宙时最真诚、最动人的姿态。这份孤寂的智慧,让个人的感伤拥有了普世的价值,让我在阅读时,感到自己与千年前的诗人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共鸣。

三、人间的离情:何处相思明月楼?

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虚无的哲学思考,他很快将笔触拉回人间,描绘了月夜下的相思离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游子与思妇的愁绪,如同月光一样,无处不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相思之情是如此具体而顽固,无法排遣。这里的“花”化作了思妇的容颜与青春,在等待中悄然凋零。而“月”成了唯一的见证者和信使,它同时照耀着离人双方,“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种情感的描绘,极致哀婉又极致温柔,为整首诗的宇宙格局注入了温暖的人间烟火气,使其不至于虚浮,而是有了坚实的血肉与情感根基。

四、永恒的礼赞: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的结尾,如同一个悠长的镜头,缓缓拉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长夜将尽,斜月西沉,那纷乱缭乱的情思,随着落月的余晖,洒在江边的树林上,摇曳生姿。一切似乎归于平静,但那情感却已弥漫了整个天地,得到了升华与永恒。全诗以“春江”始,以“海雾”终,首尾呼应,完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闭环。它是对“春花秋月夜”这一良辰美景的赞歌,更是对生命、爱情、时间与宇宙的深情礼赞。

夜记感怀

合上书页,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像一场精心结构的梦境,它将景、理、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由具体的意象生发出无限的遐思。在这个喧闹的时代,能有一个夜晚,静静地与这样一首古诗对话,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它提醒我,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生活如何忙碌,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对永恒的向往、对情感的珍视,是亘古不变的。感谢这个“春花秋月夜”,感谢这首不朽的古诗,让我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清澈的诗意与永恒的温柔。今夜,愿月光入梦。

...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灰。”这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灰。”这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灰。”这里的“两度昆明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