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苏轼》——秋日读诗有感
一、初遇《赠刘景文 苏轼》
今日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跃入眼帘。记得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高中语文课上,当时只觉得语言简练,如今重读却品出更深的人生况味。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诗中意象的深层解读
苏轼在这首《赠刘景文》中,通过"荷尽"与"菊残"的对比,展现了生命不同阶段的美。荷叶凋零,菊花虽残却依然挺立,这不正是人生暮年的写照吗?诗人以物喻人,鼓励老友刘景文在人生秋日仍要保持气节。
最打动我的是后两句对"橙黄橘绿"的赞美。苏轼将笔墨从衰败转向丰收,提醒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好。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正是东坡居士最令人敬佩之处。
三、与当下生活的共鸣
读着《赠刘景文 苏轼》,不禁联想到自己。步入中年后,常感精力不如从前,但诗中"傲霜枝"的意象给了我莫大鼓舞。人生不同阶段都值得珍惜,就像秋日虽无夏花绚烂,却有硕果累累。
傍晚散步时,特意去公园看了残菊。果然如苏轼所写,虽花瓣零落,枝干却挺拔如故。这让我想起家中长辈,他们就像诗中的秋菊,历经风霜而风骨犹存。
四、跨时空的对话
写这篇文字时,仿佛与九百年前的苏轼进行了一场对话。他在《赠刘景文》中寄托的情怀,穿越时空依然能打动今人。这或许就是经典诗词的魅力——永远能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合上诗集,决定把这首诗抄录下来送给即将退休的同事。希望他如刘景文一样,在人生新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橙黄橘绿时"。
夜深人静,再读《赠刘景文 苏轼》,愈发觉得这首小诗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秋季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