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师说译文:一位乡村教师的日记

师说译文:一位乡村教师的日记

晨光中的诵读声

清晨五点半,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去,我翻开泛黄的《师说》手抄本,开始每日的晨课。"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木窗棂外,十几个孩子已捧着自制课本跟读。这些用旧报纸装订的册子上,是我用毛笔逐字誊写的师说译文。

"译文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明的接力"——我在第一页用红笔写道。

午后的翻译课

下午的语文课上,孩子们轮流朗读韩愈原文与我的白话译文。小芳总把"句读之不知"念成"句豆",引得满堂欢笑。我取出珍藏的活字印刷版《昌黎先生集》,让他们触摸那些凸起的繁体字。"看,这就是千年未变的'师'字",孩子们的手指划过木刻的笔画,眼睛亮得像星星。

油灯下的批注

深夜改作业时,我在王铁柱的作文本上发现惊喜:他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译成了"真理在的地方,老师就在"。煤油灯噼啪作响,我添上朱批:"此解甚妙,古人云'教学相长',今日汝为我师。"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我的老师也是在这样昏黄的灯光下,为我讲解"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真义。

山雨中的顿悟

暴雨冲垮了上学的小路,我在漏雨的教室里独自重译"圣人无常师"章节。雨水顺着陶渊明诗集滴在砚台里,墨色渐渐晕开。恍惚间明白:真正的译文不在纸上,而在这些孩子踩着泥泞来上课的脚印里,在他们用方言背诵"闻道有先后"的腔调中。就像韩愈当年在潮州教化百姓,文字终会穿透时空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