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赠刘景文宋苏轼

内容

秋日读《赠刘景文》有感:苏轼笔下的豁达与深情

一、初遇《赠刘景文》

今日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东坡全集》,目光被《赠刘景文》一诗牢牢吸引:"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短短四句,却让我在秋日的午后陷入沉思。

诗中意象解析

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以凋零的荷叶起兴,次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则转向倔强的秋菊——苏轼用这两种意象的对比,暗喻人生际遇的起伏变化。最妙的是后两句,将萧瑟秋景陡然翻转,提炼出"橙黄橘绿"的生命力。

二、刘景文与苏轼的交游

查阅史料得知,刘景文是北宋名将之后,年近六旬仍沉沦下僚。元祐五年(1090年),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写下此诗相赠。诗中既暗含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慰藉,又彰显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哲思。

  • 创作背景:正值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的人生低谷期
  • 情感内核:超越个人得失的旷达胸怀
  •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中见深意,平仄间藏波澜

三、现代生活的启示

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飘落的梧桐叶,忽然读懂苏轼的苦心。我们总在追逐"荷擎雨盖"的盛夏、"菊绽金蕊"的荣光,却常忽略"橙黄橘绿"的朴实之美。这首诗教会我在失业三个月后的今天,看见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好景":

  1. 清晨为女儿扎辫子的温馨时刻
  2. 社区里退休教师义务辅导孩子的善举
  3. 阳台上历经寒霜仍挂果的金桔树

日记摘录

11月15日,阴转晴。重读《赠刘景文》,忽然明白苏轼为何被称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用28个字完成的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一次精神的涅槃。当我们在朋友圈抱怨"水逆"时,九百年前的诗人早已给出答案: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四、文化传承的思考

这首诗在当代的传播中常被简化为"励志格言",实在可惜。其真正价值在于呈现了中国文人"哀而不伤"的美学境界。建议语文教学中应当:

教学重点常见误区改进建议
意象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乐观精神结合苏轼同期《定风波》对比阅读
历史语境还原脱离宋代士大夫文化引入"酬唱诗"传统讲解

暮色渐浓,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霓虹与诗中的"橙黄橘绿"奇妙地重叠在一起。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让千年前的文字,依然能照亮现代人的心灵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