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

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一场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杜甫的狂喜与我的今日思绪

清晨翻开泛黄的诗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字句跃入眼帘。这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作品,突然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书写冲动。于是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这首诗带给我的双重震撼——既为古人欣喜若狂的爱国情怀,也为今日重读时的全新感悟。

原文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早已消失,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痛饮美酒,趁着这春景正好与妻儿一同返回故乡。即刻就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转向洛阳。

古今对话:战乱与和平的镜像

读着这首诗,我不禁想象公元763年那个春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当收复失地的消息传来,52岁的杜甫竟像孩童般手舞足蹈。这种纯粹的家国情怀,在今日和平年代似乎难以体会。但当我将视线转向新闻中那些战乱地区,突然理解了这种喜悦的珍贵。

下午路过小学,听见孩子们朗诵这首诗。稚嫩的声线里,我仿佛看见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身影。老师正在讲解"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深意,这让我想起自己离乡工作的十年岁月。现代交通发达,乡愁却依然刻骨铭心,只是我们少了那份"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归心似箭。

诗中的时空穿越

诗中连续四个地名构成的归乡路线,在杜甫笔下如行云流水。我打开手机地图追踪这条路线:从成都(剑外)到蓟北(今北京西南),再经巴峡、巫峡、襄阳,最终抵达洛阳。现代高铁只需数小时的旅程,当年却需要数月跋涉。这种对比让我对诗中的喜悦有了更深的理解。

  • 第一重喜悦:国家统一的欣慰
  • 第二重喜悦:家人团聚的期盼
  • 第三重喜悦:归乡路途的想象

傍晚时分,我站在阳台上远眺。城市的灯火如星辰般闪烁,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首诗能穿越千年直击人心。在任何一个时代,对和平的渴望、对家园的眷恋,都是人类最朴素也最崇高的情感。杜甫用他泣血的笔墨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战乱与离散,希望永远在下一个春天等待。

今日重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仅读到了一首唐诗,更读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家国情怀,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与我们血脉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