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记:一场跨越时空的归途
一、归乡前夕的思绪
清晨整理行囊时,行李箱的滚轮声突然让我想起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句子。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千年之前那位唐朝诗人的感慨。这次回乡,距离上次已有五年光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故土新颜的震撼
高铁驶入县城时,我几乎认不出这片土地。记忆中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双向六车道的柏油马路,儿时捉泥鳅的池塘如今是音乐喷泉广场。但当我走进老城区,那些青砖黛瓦的屋檐下,飘来的依然是熟悉的油炸糍粑香气。
1. 老街巷的变与不变
转角那家开了三十年的杂货铺还在,王阿婆戴着老花镜坐在柜台后,见到我时眼睛突然亮起来:"是囡囡回来了?"她布满皱纹的手从玻璃罐里掏出我小时候最爱的薄荷糖,这个动作二十年未曾改变。
三、物是人非的怅惘
晚饭后独自散步到小学操场,月光下的篮球架漆皮斑驳。这里曾经回荡着我们的欢笑声,现在却安静得能听见蟋蟀鸣叫。手机突然震动,是初中同学群里的聚会通知,列表里三分之一的头像已经永远灰暗。
此刻才真正读懂"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况味。故乡的方言依旧鲜活,而我们这些游子早已被岁月打磨得面目全非。那些蹦跳着问"客从何处来"的孩童,不正是当年我们天真烂漫的模样?
四、文化根脉的延续
次日清晨被庙会的锣鼓声唤醒,舞龙队伍里戴着虎头帽的孩子们,动作竟与二十年前我们参加民俗表演时如出一辙。祠堂前的石阶上,几位老人正在教孙子辈写毛笔字,宣纸上临摹的正是《回乡偶书》。
2.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最让我惊喜的是新建的社区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里几个中学生围着AR设备,正在通过三维动画解读唐诗的格律。当科技让"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千古怅惘变成可触摸的文化传承,这份穿越时空的感动,或许就是回乡最珍贵的礼物。
五、离乡时的领悟
回程的列车上,窗外稻田如碧绿的波浪。我突然明白,古诗里的回乡偶遇不仅是时空错位的感慨,更是文明血脉的确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乡音无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文化基因在变迁中永远鲜活。
合上日记本时,车厢广播正好播放《故乡的云》。邻座小女孩仰头问她母亲:"妈妈,'乡音'是什么意思呀?"我悄悄把夹着老家银杏叶的书签往日记本里塞了塞,心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
回乡偶书其三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其三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其三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其三古诗全文 青山绿水,家乡的田野荡漾着欢乐的歌声,我回来了!小桥流水,青石板路,绿树成荫,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美好。一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走过这片美丽的土地,那些青山绿水,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我在...
译文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合集
下面是小 编精心整理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古诗,欢迎阅读,希望 大家能够喜欢。 【原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 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
回乡偶诗的古诗合集
回乡偶书古诗 1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 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 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
回乡偶书古诗合集
【篇一:《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1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
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课文赏析3篇
古诗两首之《回乡偶书》课文赏析3篇 《回乡偶书》赏析 赏析一: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