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春日访竹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春日访竹记

清晨推窗,忽见远处山岚间浮起一层薄翠,蓦然想起常建那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便决意去城东竹林探访春讯。

穿过石牌坊,青石板路渐渐被斑驳竹影覆盖。新笋才抽三寸,裹着毛茸茸的褐衣,像极了唐人诗中"苔痕上阶绿"的意境。晨露未晞时,整片竹林都浸在泠泠的水汽里,每片竹叶都成了盛接天光的碧玉盏。

一、竹影摇书案

择了处有石凳的角落坐下,从布囊里取出《王摩诘集》。风过时,竹叶沙沙翻动书页,竟比人工的书签更知心。忽然懂得为何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潇潇竹韵原是天地间最清雅的伴奏。

三两只山雀掠过竹梢,惊落几滴宿雨。正应了韦应物"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的景致。竹节生长时的脆响隐隐可闻,让人想起李贺"箨落长竿削玉开"的奇句。

二、禅房觅花踪

循着茶香深入,果然在竹林尽头遇见古寺。褪色的黄墙上,野蔷薇已结出胭脂色的花苞。老僧说再等半月,便是"禅房花木深"的盛景。此刻唯有山茶开得烈艳,倒似白居易笔下"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在放生池边发现几株木笔花,紫玉般的花苞朝天而立,恰是韩愈"芭蕉叶大栀子肥"的姊妹篇。石缝里的二月兰星星点点,倒比孟浩然"草木有本心"更见风骨。

三、归途拾诗韵

暮色染透竹海时,衣襟已沾满冷香。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将竹与君子并称——中空表虚心,节劲显风骨,经霜不凋是真色。归途拾得半截竹枝,断面竟天然形成"个"字,暗合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墨趣。

晚钟荡过竹林时,整座山都成了绿色的共鸣箱。这"竹径通幽"的意境,终究要亲历才懂:不是逃避红尘,而是在喧嚣中辟一方澄明。就像那禅房前的花木,不争春光,自有深趣。

(日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