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寄扬州韩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判官古诗》读后日记

一、初读时的触动

今日重读《寄扬州韩判官古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开篇便让我心绪飘摇。诗人杜牧以简练笔墨勾勒出扬州的朦胧之美,仿佛隔着千年时光,仍能看见那座被烟雨笼罩的城池。我尤其喜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在北方已是落叶纷飞的季节,诗人笔下的江南却仍保留着生命的韧性。

二、诗中意象的联想

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描写让我想起去年深秋的扬州之旅。站在瘦西湖畔,看月光洒在五亭桥的飞檐上,突然明白为何杜牧要特意点出"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座城市的温柔与风流,确实需要特定的意象来承载。我在旅行日记本里翻到当时画的速写,桥洞与月影交错,竟与诗中意境有七分相似。

1. 时空交错的感悟

最震撼的是意识到"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时空重量。公元835年的杜牧,在洛阳怀念扬州;2023年的我,在北京读着这首诗怀念扬州。人类的情感果然能穿越时空产生共鸣,这大概就是经典诗词的魅力。

三、现代生活的映照

今日恰逢寒露节气,北京开始供暖试水。听着暖气管道里的水流声,忽然觉得"青山隐隐水迢迢"也可以形容现代都市——那些钢筋水泥的"青山",地铁线般"迢迢"的生存轨迹。我们何尝不是在自己的扬州梦里浮沉?只是少了那份"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诗意。

备注:查《杜牧集校注》发现此诗作于诗人任监察御史期间,当时他正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这般政治境遇下仍能写出如此空灵的诗句,更显其笔力非凡。

四、写作尝试

受此诗启发,我也试作小令:"长安雪重扬州远,微信视频总断线。暖气房中刷美团,不如茶社听评弹。"虽平仄不工,但记录下了读诗时最真实的感受。或许千年后,也会有人在我的文字里寻找这个时代的扬州梦。

)

古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宋词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 遥遥 。 草未凋(diāo):一作 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其全文古诗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前言】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啊,就像一幅精美的江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诗句一读起来,脑海里就浮现出那青山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模样,还有那江水悠悠流淌的样子。江南的秋天啊,不像北方的秋天,叶子掉得光秃秃的,草儿也都枯黄了。江南的秋末,草儿...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的诗合集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卷三中 百合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百合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一、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衍生注释 1.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悠长绵远,当秋天已至江南大地时,草木却还未凋零。“隐隐”描绘出青山的若有若无之感,“迢迢”写出江水...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

唐诗三百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