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秋日寻访秋荷古诗遗韵日记

秋日寻访秋荷古诗遗韵日记

十月廿三日 晴转微雨

清晨启扉,凉风拂面,忽忆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遂生寻访秋荷之念。携素笺数页,往城西莲湖而去。

初见残荷

行至湖畔,但见昔日接天莲叶尽染秋色。褐黄卷曲的荷叶垂首水面,如耄耋老者执笔书写沧桑。莲蓬低俯,籽实半落,恰似杜牧"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之景。水波轻漾间,残破的荷叶与倒影交织成抽象水墨,竟比盛夏时更添几分诗意。

雨中禅意

午后忽飘细雨,急避亭中。雨打残荷声如珠落玉盘,忽密忽疏,竟成天然乐章。恍悟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妙——若非残荷凋敝,怎得此等清音?细雨朦胧中,枯茎傲立水面,犹如墨笔勾勒的写意线条,每一道曲折都藏着生命的偈语。

忽见三五残莲犹抱枯枝,花瓣虽褪尽鲜妍,却凝着深紫暗红的秋韵,恰似王安石"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秋日风骨。荷柄纵横交错,在水面铺展成天然棋局,而飘落的莲实便是天地落下的黑子。

诗魂徘徊

抚石栏细观,发现每片残叶都镌刻着时光印记。虫蚀的孔洞如星罗列,叶脉如老人手背青筋凸起,却依然保持着向上的姿态。想起陆游"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的闲适,此刻虽无香茗在手,但满目秋荷已是最佳清供。

雨歇时分,夕阳破云而出,为残荷镀上金边。忽然惊觉秋荷之美,正在这衰败与丰盈之间——褪去华裳的荷,反而显露出生命的筋骨。正如所有伟大的诗歌,都是在繁华落尽后显现真谛。

归途拾得

暮色中拾得一枚完全风干的莲蓬,蜂窝状的孔洞恰似诗眼。归而置案头,顿觉满室秋气。今夜当效古人挑灯夜咏,虽不能得李杜之才,但记录此日秋荷之遇,亦不负这千年诗魂在秋风中的低语。

忽悟中国古诗中的秋荷,从来不是死亡的表征,而是生命另一种高贵的存在形式。它们以残破之躯承载雨声,以枯槁之态诠释风骨,这或许就是文明得以延续的秘密——总有些事物,愈经霜雪,愈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