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题《登鹳雀楼》引发的春日随想日记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复习中考古诗鉴赏题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突然让我心头一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画面,与窗外初春的景色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一、古诗中的时空穿越
放学路上特意绕到河边,夕阳正缓缓沉入远山。河水裹挟着碎冰向东流去,恍惚间仿佛看见千年前的那位诗人,正与我凝视着同样的自然法则。中考要求的"赏析动静结合手法",此刻突然有了生命——流动的河是动态,沉默的山是静态,而我的思绪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哪里是考试重点句?分明是春天发给我的邀请函!
二、生活中的诗意发现
拐角处的老槐树抽出了嫩芽,几个小孩正踮脚够树枝。这场景让我想起鉴赏题里常考的"以小见大"手法。或许诗人看到的不仅是山河,更是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我在日记本上记下:"中考古诗不是冷冰冰的考题,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望远镜。"
三、考场内外的思考
妈妈说我最近总对着窗外发呆。她不知道,当我能用"炼字"的角度观察柳枝如何"绿丝绦",用"意象分析"的方法理解归巢的麻雀,那些古诗鉴赏题突然变成了会呼吸的存在。明天模考要是考到这首诗,我一定要写:真正的鉴赏,是从试卷走进生活的过程。
暮色渐浓时,远处新建的写字楼亮起灯火。现代文明的"更上一层楼",与古诗遥相呼应。这个春日,感谢中考古诗鉴赏题让我懂得:所谓经典,就是能让不同时代的人,在同样的景色里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