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童趣盎然: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看春日童真

三月廿八日·纸鸢与童年

放学路上的春风

傍晚走过小学围墙时,忽然听见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追着只歪歪斜斜的蝴蝶风筝奔跑,让我想起高鼎《村居》里那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暮色中的风筝像片倔强的树叶,总在快要坠落时又被风托起,正如孩子们蹦跳的身影。

记忆里的风筝线

这场景让我翻出二十年前的铁皮铅笔盒,盒盖上还粘着干涸的胶水痕迹——那是用作业本纸糊风筝留下的。我们当年也会在放学后冲向河堤,把母亲缝衣服的棉线偷出来当风筝线。有次我的"战船"挂在了梧桐树上,是隔壁阿牛踩着摇摇晃晃的枝桠帮我取下来的,回家后两人都挨了顿竹板炒肉。

忽忆少时曾结伴
纸鸢断处笑惊鸦
如今梧桐应犹在
不见当年追风娃

被遗忘的游戏哲学

现在的孩子举着手机抓虚拟精灵时,可还知道如何用芦苇杆做哨子?那些在泥地里打弹珠的午后,其实藏着最朴素的物理课。当小胖用"跳山羊"的姿势越过五个书包堆成的障碍时,他正在用身体理解抛物线定律。这些被电子屏幕取代的游戏,本是最生动的自然教育。

风筝线的隐喻

望着越飞越高的风筝,突然觉得童年就像那根若即若离的线。我们总想挣脱它的束缚,却在某个起风的黄昏,发现自己早已成了追着风筝奔跑的大人。那个为纸鸢挂树而哭的下午,原来比任何数学考卷都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归途经过文具店,我买了只最简易的燕子风筝。明天傍晚,或许该去河堤找找那棵老梧桐——不是所有断了线的回忆,都追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