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绝句 李清照古诗的秋日私语
十月十九日 晴转微凉
晨起梳妆时,忽见窗棂外那株老梧桐已染了半边金黄。风过处,叶片簌簌如私语,竟无端教人想起易安居士那首《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这般铿锵语句,与她后期词作的婉约凄清判若两人,倒像金石相击,迸出耀目的火花。
剑芒初照
案头《漱玉词》静静摊开,泛黄纸页间仿佛还凝着千年前的墨香。李清照的绝句古诗向来被其词名所掩,世人多记得“寻寻觅觅”的愁绪,却少有人细品这二十字里的铮铮铁骨。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朝廷仓皇南逃,丈夫赵明诚竟临阵脱逃——我想象她写下此诗时,毛笔定是狠狠掼入砚台,墨汁飞溅如泪,却比泪更灼人。
她是在用男子的豪语写女子的愤懑,用英雄的标准审判懦夫。这般决绝,倒让我想起昨日在古籍修复室遇见的那柄宋代青铜匕首,绿锈斑驳却难掩刃口寒光。诗与兵器,原都可以刺穿时光。
午后茶烟
泡了盏茉莉香片,水汽氤氲中重读这首绝句。忽然察觉“至今思项羽”的“思”字妙极——不是敬,不是羡,而是带着体温的追忆。她思的何止是项羽,更是士人早已失落的脊梁。当下琐事纷扰:论文进度滞涩,室友夜半喧哗,快递又被错投至驿站...种种烦闷竟在此刻消散。比起家国破碎、山河易主,这些苦恼何其渺小。易安若知后人为这些琐事蹙眉,怕是要掷笔长叹吧。
暮色融金
黄昏时分的图书馆最宜读诗。斜阳透过百叶窗,在书脊上切出明暗交错的条纹,恍若时光的琴弦。忽然懂得为何李清照的绝句古诗能穿越千年仍铮铮作响——它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骨血里的。归途见银杏叶落满石阶,小心拾起一片夹进日记,权当今日与易安对话的信物。
夜色渐浓时忽有所悟:她写“不肯过江东”的决绝,何尝不是对自己命运的预言?后来丈夫病逝,珍藏的金石散佚殆尽,她确实如项羽般孤身面对命运的垓下之围,却始终没有“过江东”——没有向苦难低头。这大概才是绝句真正的内核:用最刚烈的意志,守护最柔软的初心。
合日记本时,窗外秋风又起。恍惚听见有个清冷声音穿越时空:“吾辈文人,纵不能执戈守城,亦当以笔为剑,直指人心。”易安君,今夜月光如练,可曾照见九百年后有个后学,因你的绝句重新挺直了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