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日记
2023年10月15日 晴 西北戈壁
今日驱车穿越河西走廊,当夕阳将雅丹地貌染成赭红色时,王昌龄的《出塞》突然涌上心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像古老的烽火,在苍茫天地间灼灼燃烧。
一、凝固的时空
站在玉门关遗址的夯土墙边,手指抚过风化严重的墙砖。这些斑驳的痕迹里,分明叠压着张骞使团的马蹄声、班超戍卒的铠甲响。正如诗中所言,秦汉的月光依然照耀着同一片关隘,而戍边者的身影却如流沙般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二、沙粒中的长征
黄昏时遇到几位骑行重走丝绸之路的旅人,他们的自行车后架捆着帐篷和馕饼。当其中一位老者指着远处说"前面三十公里才有补给站"时,我突然理解了"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现代诠释——每个时代都有向着未知出发的勇者。
残阳如血染烽台,
朔风卷沙入客怀。
今人犹唱出塞曲,
不见当年铁衣来。
三、月光下的对话
入夜后独坐沙丘,北斗七星低垂得仿佛触手可及。两千年前的戍卒是否也这样数着星斗计算归期?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发来询问行程的消息。古今重叠的瞬间突然泪目,原来"人未还"的牵挂从未改变。
归途车载音响循环播放着《阳关三叠》,电子导航与汉代烽燧在时空中交错。王昌龄的诗句像一柄青铜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片土地的全新维度。那些被风沙磨蚀的边关故事,正在每个驻足者的心里重新生长。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年代】: 唐 【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適、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内容来源于:王昌龄的出塞古诗_报告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_汇集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_表格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_pack365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_文件 ©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出塞王昌龄的古诗1合集
[古诗出塞王昌龄]出塞古诗 [古诗出塞王昌龄]出塞古诗 篇一:[出塞古诗]出塞 古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 军”。 4、阴山:昆仑山的...
王昌龄《出塞》古诗
王昌龄《出塞》古诗 王昌龄《出塞》古诗 其一 原文:《和王昌龄〈出塞〉韵》边关烽火映寒空,征人望月意忡忡。胡笳声声催泪下,马嘶风急战未终。一、衍生注释:“边关”:指边境上的关隘,是抵御外敌的前沿地带。“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 王昌龄的《出塞》古诗 《出塞》(其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明月和边关是边疆的典型景象,从秦汉时期一直到唐代,岁月悠悠,战争不断...
出塞王昌龄的古诗的意思合集
[古诗出塞王昌龄]出塞古诗 篇一:[出塞古诗]出塞 古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 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
出塞王昌龄古诗文合集
《出塞》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 古诗全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言】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 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 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
出塞古诗的译文
出塞古诗的译文 1、出塞古诗的译文: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2、出塞古诗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3、出塞古诗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