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曜的秋日独思
十月廿七,晴,微风
晨起推窗,一阵微凉的秋风挟着桂子的残香拂面而来。院落里那棵老槐树,叶片已染就深浅不一的黄,偶尔有几片挣脱了枝头,打着旋儿,悄然落于书案之上。这光景,蓦然令我想起“古诗曜”这三个字,仿佛它并非我的名讳,而是这秋日里一句待续的诗,一个沉静而寥落的曜日。
案头摊着未读完的《陶庵梦忆》,墨色沉沉。我素来觉得,秋日是极宜于思忖与回溯的时节,不似春的喧闹,夏的勃发,冬的肃杀,它自有一番洞明与练达。母亲前日捎来家书,絮絮问及起居学业,字里行间是藏不住的牵挂。我提笔欲回,却半晌未能落字。心思如同窗外那株将黄未黄的银杏,满腹纷纭,竟不知从何理起。
午后·访古
信步至城西古寺。这里人迹罕至,石阶上苔痕斑驳,古松虬枝盘曲,愈显幽寂。一方残碑立于松下,碑文已被风雨侵蚀得漫漶难辨,唯有“明月”“清风”等零星字眼,依稀可循。我以指腹轻轻描摹那石刻的凹痕,试图感应数百年前勒石者那一刻的心绪。他想铭记什么?又有什么,终究被时光这般无情地拭去?
不远处,一位皓首老僧正慢扫落叶,竹帚划过青石的沙沙声,是这寂静里唯一的韵律。我未上前打扰,只静立一旁。他扫的极为专注,仿佛扫的并非落叶,而是纷纭的妄念。此情此景,竟与“古诗曜”的心境暗合——一种于寂寥中寻求安顿的企图。这“古”,是亘古的幽思;这“诗”,是未能成章的喟叹;这“曜”,或许并非日光之耀,而是心绪在沉思默想中透出的微光。
暝色·入楼
暮色四合时方归。书房已暗,并未即刻点灯。容容的暝色涌入窗来,案上书籍、器物皆褪去鲜明轮廓,化作朦胧的暗影。我独坐其中,白日所见之残碑、落叶、老僧,以及家书中母亲的叮咛,皆在心头萦回,交织成一幅无声的画卷。
“古诗曜”,我于心中再次默念这个名字。它承载着长辈的何种寄望呢?是希我如古人般敦厚敏求,如诗章般情深意永,还是如曜日般光耀门庭?而此刻,它于我,更像一个追问。在这流转的四季里,在这浩瀚的典籍与无尽的人事牵绊中,我究竟该如何自处,又如何与世界相处?才能不负此名,不负此心。
终至灯下,展纸研墨。光晕染开一小片温暖。我并未直接回复家书,而是先将今日的纷杂思绪付诸笔端。写至“古诗曜”三字时,笔尖略有迟疑,继而变得坚定。或许,它的意义并非与生俱来,正需以这般的徘徊、访寻、思索与记录,去一寸寸地填充,一笔笔地书写。如同窗外那轮渐次清晰的秋月,于漫长等待后,终将澄澈地辉映人间。
表达孤独思考的古诗
表达孤独思考的古诗 1. “独坐窗前夜难眠,心中思绪万千般。”就像我一个人在夜晚对着窗户,那感觉,哎呀,真的是只有自己知道啊! 例子:我那次一个人在家,坐在窗前,看着外面黑乎乎的,心里各种想法就涌上来了,可不就是这种感觉嘛! 2. “孤单身影伴月光,寂寞情怀心底藏。”这多像一个人在寂静的夜里,那孤单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呢! 例子:我记得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