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岁暮到家古诗日记

岁暮到家古诗读后感日记

一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今日重读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心潮起伏,难以平复。这首五言古诗,仅以短短数十字,便勾勒出游子归家与母亲重逢的动人场景,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情,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依然能精准地叩击现代人的心扉,让我在温暖的家中,对着窗外的冬日景象,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诗中景与眼前景的交融

诗云:“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诗人归家时,母亲无比的喜悦,以及身上那件母亲亲手缝制的、针脚细密的寒衣,都成为了母爱最直接的物证。合上书卷,我不禁望向衣柜里那件母亲刚为我买的羽绒服。它并非手工缝制,甚至是从电商平台快递而来,但母亲在视频电话里反复叮嘱“北方风大,务必穿厚”的关切神情,与诗中“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的母亲形象瞬间重叠。时代在变,表达爱的方式在变,从密密的针脚到及时的快递,从手写的家书即时的视频通话,但那份“爱子心无尽”的核心,却从未改变。窗外寒风呼啸,我穿着新衣,身上暖,心里更暖。

“低徊愧人子”的现代反思

诗中最令我动容乃至羞愧的,是最后两句:“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诗人面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未能常伴左右、让母亲担忧而感到深深的愧疚,以至于连旅途的艰辛都不敢诉说,唯恐增添母亲的烦恼。这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文化心理——孝与愧的交织。反观自身,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或因学业、或因工作,远离家乡,成为所谓的“游子”。我们习惯于在电话里报喜不报忧,习惯于在朋友圈展示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挫折、内心的孤独默默隐藏。这何尝不是一种“不敢叹风尘”呢?我们愧疚于无法物理意义上的“尽孝”,无法承欢膝下,于是选择用一种“沉默的报喜”来作为补偿,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安抚远方那颗永远为我们悬着的心。

然而,这种愧疚感也促使我们去寻找新时代的表达。我们不能时常归家,但可以教会父母使用智能设备,增加视频通话的频率;我们无法亲手侍奉,但可以通过网购将新鲜的瓜果蔬菜、实用的生活用品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们“叹风尘”时或许仍会有所保留,但可以更多地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让父母参与我们的成长,而非仅仅成为一个担忧的旁观者。《岁暮到家》让我明白,孝道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其核心在于“用心”。古代的“膝下承欢”是孝,现代“高质量的云端陪伴”同样可以是孝的一种形式。重要的是那份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上的心意,是那份如同母亲对我们“爱子心无尽”般的、反哺之爱。

结语:永恒的归家之情

《岁暮到家》这首诗,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愈品愈香。它不仅仅描绘了一幅古代的母子重逢图,更是揭示了一种永恒的、普世的人类情感——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渴望以及那份深藏于心的、因爱而生的愧疚与责任。岁暮时分,天地清寒,家永远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所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达,这份源自血脉、根植于文化的情感联结,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软、也最坚强的部分。感谢这首诗,让我在年末的忙碌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亲情,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去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