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的古诗日记:黄梅时节家家雨
六月七日 星期四 雨
清晨醒来,窗外又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这雨已经连绵下了近半月,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青草与泥土混合的气息。忽然想起赵师秀的那句“黄梅时节家家雨”,这“家家雨”三字真是妙极,仿佛整个江南都笼罩在这绵密的雨幕之中,无处可逃,却又别有一番韵味。
推开窗,雨丝随风飘入,带来些许凉意。远处的山峦被云雾遮掩,若隐若现,近处的屋檐下,雨滴串成珠帘,滴滴答答地敲打着石阶,这景象,不正是古诗中描绘的意境吗?古人没有现代气象学,却用诗心捕捉了梅雨的精魂——“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这些诗句穿越时空,与我眼前的景致完美重合。
午后小憩与诗思
午后,雨势稍歇,但天空依旧阴沉。泡一杯热茶,翻阅《千家诗》,读到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忽然意识到,同样是梅子黄时,赵师秀说“家家雨”,曾几却道“日日晴”,这看似矛盾的记载,不正揭示了梅雨天气的变幻莫测与地域差异吗?也许三衢那日恰逢难得的放晴,而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片刻的欢愉。
这让我想起昨日在巷口遇见卖梅子的老农,他的箩筐里满是黄澄澄的梅子,颗颗饱满,沾着水珠。他说:“这雨再下,梅子都要熟透了。”言语间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顺应天时的豁达。梅雨催熟了梅子,也滋润了万物,这种矛盾中的和谐,或许就是自然之道。
夜雨沉思
夜晚,雨又密了起来。躺在床上,听雨打芭蕉,声声入耳。古人听雨,心境各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而我在此刻,听着这千年不变的梅雨声,思考着季节的轮回。梅雨虽带来不便,但它孕育了江南的灵秀,灌溉了稻田,催熟了瓜果,更滋养了无数诗人的笔墨。没有这“家家雨”,又何来“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生机,何来“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致呢?
这连绵的雨,仿佛在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时光的沉淀,去体会古人诗句中的意境与人生况味。窗外的雨还在下,而我的思绪,已随着这些梅雨的古诗,飘向了很远的地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的《约客》写出了江南梅...
答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的《约客》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诗人的世界很是寂寞无聊。 那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的原因是( )A. 受夏季风的影响 B. 纬度较高 C. 深居内陆 D. 海拔高 A [解析][分析][详解]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