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秋日访菊日记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秋日访菊日记

一、缘起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清晨推窗,忽觉空气中浸透了一层凉意,这才惊觉重阳已近。忽然忆起孟襄阳那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心中蓦然一动。与友人L君相约赏菊之诺,竟是去岁秋日所定,光阴蹉跎,转眼便是一年。遂忙不迭拨通电话,那头亦是欣然应允,约定周末于城西新辟的菊圃相见。

二、途中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乘坐郊线巴士,车窗仿佛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道旁的银杏已尽数染黄,秋风过处,落叶翩跹,宛如碎金铺地。远处稻田金黄一片,农人躬身其间,勾勒出秋日最朴素的丰收图景。车厢内人不多,有老妪携着竹篮,篮中隐约可见重阳糕的点心轮廓,飘散着淡淡的甜香与糯香。这一切,都为今日的赏菊之行,平添了几分应景的期待与传统的温情。

三、菊圃徜徉

步入菊圃,瞬间便被淹没在一片色彩的海洋之中。其花形千姿百态,有的花瓣细长如丝,垂落而下,名曰“十丈珠帘”;有的团簇如球,饱满丰腴,是为“泉乡水国”;更有绿意盎然的“绿牡丹”,洁白无瑕的“白松针”,皆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异品。其色更是绚烂至极,非止于黄白。紫者高贵神秘,红者热烈奔放,粉者娇嫩温柔,甚至还有渐变色,由蕊心的碧绿缓缓过渡至花瓣尖端的雪白,造化之工,令人叹为观止。

花海中人影绰绰,多是结伴而来。有银发夫妇互相搀扶,于花畦细辨名目;有年轻父母抱着稚子,教其识认“这是菊花”;更有许多如我一般的同龄人,举着相机手机,试图将这份秋色永久留存。L君亦是个中高手,与我指点品评,道及菊花凌霜而放的风骨,乃花中隐逸之士。我俯身细观,果然,不少花瓣边缘已沾染了秋霜的痕迹,更显其坚韧不拔之态。幽香阵阵,并非浓烈扑鼻,而是那种清冷、苦涩中带着一丝甘甜的独特气息,需静心凝神方能体会,正所谓“暗香盈袖”。

四、茶寮小憩与遐思

徜徉既久,腿脚微酸,便与L君于圃中茶寮小坐。点一壶杭白菊,佐以几块菊花糕。清亮的茶汤中,干菊遇水而重新舒展,仿佛第二次生命绽放,滋味甘醇,去燥生津。我们聊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聊起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相思,聊起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一朵花,竟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文化意蕴,贯穿古今,勾连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与抱负。

L君忽道:“其实我们今日之约,恰如孟浩然与故人。”我旋即了然。诗中所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一种不尚虚礼、不拘形式的挚友情谊。而我们的“就菊花”,没有鸡黍,唯有清茶一杯,但那份期盼一年、如期赴约的心境,与古人并无二致。在这喧嚣时代,能为一诺而守候,为一景而奔赴,本身就已是一种难得的诗意。

五、归途与期许

夕阳西下,我们方才尽兴而返。手中多了一盆友人相赠的小菊,植株虽小,却已结满累累花苞,透着勃勃生机。归途上,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回望那片渐行渐远的菊圃,它仿佛成了尘世中的一方净土,安放着秋日的魂灵。

今日“就菊花”,不仅饱览秋色,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与文化寻根。我终于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人为何对重阳赏菊如此看重。它不仅仅是一种时令习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对友谊的珍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与追随。

诚哉斯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与L君相视而笑,虽未明言,但心中已有默契:明年此日,秋风再起时,我们定然还要再来。来看这傲霜之菊,来践这君子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