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风雪夜归人——重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寒夜独思

风雪夜归人

——重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寒夜独思

窗外的风雪在暮色中呼啸,我坐在暖黄的灯下,翻开那本泛黄的《唐诗选辑》。恰逢读到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二十字,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一、日暮苍山远的时空交错

诗中的“日暮苍山远”,让我想起去年深冬的秦岭之行。那时夕阳西下,苍青的山峦在暮霭中层层叠叠向远方延伸,仿佛没有尽头。我独自走在积雪的山路上,确如刘长卿所描绘的那般,既感受到自然的壮美,又体味到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这种时空交错的体验,让我忽然明白:千年前的诗人与我们看到的,原是同一轮落日,同一片苍山。

二、天寒白屋贫的生命温度

最打动我的是“天寒白屋贫”中蕴含的温情。在物质匮乏的古代,一间简陋的茅屋(白屋),却是风雪中最珍贵的庇护所。这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我们拥有温暖的房屋、充足的食物,却常常失去这种简单而深刻的温暖。刘长卿用“贫”字,不是强调物质的匮乏,而是凸显在严寒中,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关怀何其珍贵。

三、柴门闻犬吠的烟火人间

“柴门闻犬吠”五个字,勾勒出多么生动的山村图景!犬吠声打破夜的寂静,预示着人的活动,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起来。这让我想起儿时在外婆家的日子,每当夜幕降临,邻家的狗叫声总会此起彼伏。那种淳朴的乡村生活,如今已被城市的喧嚣取代,但读到此句时,记忆中的犬吠声仿佛仍在耳边回响。

四、风雪夜归人的永恒守望

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既是写实,又充满象征意味。每个在风雪中赶路的人,心中都有一盏等待的灯火。这让我想到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我冒着风雨赶回家,看到家中温暖的灯光时的那种安心。刘长卿或许想不到,他的诗句跨越千年,依然能精准地叩击现代人的心灵。

合上书页,窗外的风雪似乎小了些。我想到刘长卿写此诗时,正处在被贬谪的失意中,却在荒山野岭的借宿经历中,捕捉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闪光。这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归途、等待、温暖的永恒主题,永远能引起共鸣。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感谢一千多年前的诗人,用他的眼睛和心灵,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首既苍凉又温暖的小诗。

也许明天,风雪会停,阳光会重新照耀大地。但今夜,就让我沉浸在这首诗的意境中,做一个心灵上的“夜归人”,寻找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能遗失的美好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