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古诗伴我晨跑
清晨六点半,闹钟准时响起。我换上运动服,推开单元门,一股混合着玉兰花香和潮湿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我们老小区五月特有的味道,也是我晨跑路上最先邂逅的“邻里古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的诗句莫名浮现在脑海,虽然时节已过,但这份清新恰如其分。
一、墙垣诗痕
沿着斑驳的红砖墙慢跑,右手边忽然飘来稚嫩的诵读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透过低矮的铸铁栏杆,看见二楼王老师正带着小孙女晨读。老人手指着绘本,孩子晃着羊角辫跟读,阳光恰好筛过香樟树,在她们身上洒下碎金。这画面让我想起儿时母亲教我念诗的场景,所谓“诗书传家”,大抵就是这般寻常又温暖的邻里传承。跑过转角,见社区新设的“诗词共享角”,木质展板上用磁吸字块拼着白居易的“偶闻邻里语,顿觉岁时迁”,底下压着几张居民自写的春日小诗,墨迹犹润。
二、市井诗情
菜市场入口处总聚着几位老人,今天他们竟围着一幅水墨画讨论。跑近才知是退休的周老师在石阶上铺开刚完成的《早市图》,题着自创的七律:“街巷嘈嘈人语沸,青芹紫茄带露新。秤杆高低知寒暖,扫码声里亦温情。”卖豆腐的张姨擦着手凑过来笑道:“周老师,把我这豆浆机也画进去呗!”众人哄笑中,我忽然懂了苏轼“市人行尽野人行”的另一种诠释——喧闹市井中,诗意从未缺席。
三、园林诗境
穿过露天市场拐进小公园,李大爷照例在亭子里拉着二胡。今天他换了曲调,竟是《阳关三叠》的旋律,几位练太极的老人随之放缓了动作。假山旁有个女孩在写生,画板上是池塘初绽的睡莲,旁边摘抄了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放缓脚步,听见她轻声修改句子:“邻家阿婆撒鱼食,惊起涟漪一圈圈——”这试图将古典诗意融入当代生活的笨拙尝试,比任何完美诗句都更动人。
归途偶得
返程时在便利店门口遇见楼上的初中生,他正抓着头发对作业本嘟囔:“老师非要写邻里有感…”我瞥见他本子上涂改的句子:“电梯相逢笑问早,快递代收暖意传。”不禁莞尔。或许真正的“邻里古诗”,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名篇佳作,而是王维笔下“相见语依依”的琐碎温情,是陆游诗中“邻里通有无”的质朴关照,是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我们,用烟火气重新韵脚的口语诗。
跑回单元门掏出手机,看见业主群里正在接龙组织周末诗会。晨光彻底漫过楼宇,将“诗词之美”的横幅染成金色。忽然明白:诗不在远方,就在邻居分享的枇杷里,在楼道飘来的琴声里,在我们共同寻找并创造的美里。这大概就是“邻里古诗”最生动的注脚——千年诗心,从未与人间烟火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