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送春的古诗日记:暮春时节的别离与新生

送春的古诗日记:暮春时节的别离与新生

一、晨起见落花

清晨推窗,只见院中樱花树已褪去粉装,零星的残瓣随风飘散,恰如白居易笔下“残春未必多烟雨,别泪唯添酒一杯”的意境。翻开日历,方知今日立夏,春日正式落幕。古人云“送春春去几时回”,这暮春的离去总带着几分诗意的惆怅。我取出毛笔,在宣纸上抄录王令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墨迹未干,窗外忽闻鸟鸣声声,竟是杜鹃啼叫,与诗中场景重合,恍若穿越千年的共鸣。

二、午后的追忆

午后整理旧物,发现去年春日采摘的压花标本,花瓣虽褪色却依稀存着当时的芬芳。忽然想起陆游《钗头凤》中“桃花落,闲池阁”的句子,那些被诗词定格的光阴,原来从未真正逝去。带着这般心境,我踱步至城郊溪畔,但见柳絮如雪纷飞,流水载着落花远去,俨然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的实景演绎。几位老者正在亭中吟诵《送春》组诗,抑扬顿挫间,仿佛将春的魂灵暂留在音韵之中。

三、暮色中的顿悟

夕阳西下时,偶遇卖花翁担中剩余的芍药,他笑道:“春去花还在,人勤景常新。”这句话如钥启锁,令我顿悟送春的真谛——岂是哀悼逝去,实为迎接新生。归家后展读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忽觉古人早参透这循环的玄机。春的离去不是终结,而是化作泥土守护下一季繁华,正如杨万里所写“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每个季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诗篇。

四、夜灯下的书写

今夜特意点燃沉香,在灯下重读《全唐诗》中的送春诗卷。贾至的“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道尽怅惘,刘禹锡的“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则显豁达。最妙是李贺《南园》中“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的俏皮,原来送春亦可如此明媚。合卷冥思,忽然明白:诗词中的送春从未局限于时节更替,更是对光阴的礼赞、对生命的叩问。春去春来间,永恒不变的是人对美好的追寻,这或许就是古人反复吟咏送春的深意。

墨尽收笔时,夜雨悄然而至,敲打屋檐声声似节拍。韩愈说“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而我知道,明晨推窗时,必将看见被春雨洗净的绿荫如盖——那是夏的序章,亦是春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