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中的绝望:一个现代人的日记
2023年10月15日 阴雨绵绵
今天,我重读了杜甫的《春望》,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像一把钝刀,缓缓割开我的心扉。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荒凉景象,山河虽在,却已物是人非,春日的草木愈发生机勃勃,就愈反衬出人事的凋零与绝望。这种绝望,不是突如其来的崩溃,而是一种缓慢的、渗透骨髓的冰凉,一种在宏大历史悲剧面前个体渺小无力的悲鸣。
窗外,秋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仿佛在应和着千年前那位诗圣的叹息。我的“国”未曾破,我的“城”依旧繁华,但这种绝望感,为何如此熟悉?它或许并非来自战火,而是源于现代人另一种形式的流离失所——精神的荒芜与意义的迷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说,因为感怀时局,连看到盛开的花朵也会让人溅泪;因为痛恨离别,听到鸟儿的鸣叫也会心惊。这种极致的悲伤,将外在的自然景物与内心的巨大伤痛紧密融合。我的生活中没有战乱,但充斥着无尽的焦虑与疏离。新闻里远方的战争、社会的不公、人际的冷漠,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所有这些都像一层灰色的滤镜,蒙在眼前。有时,看到夕阳美好,反而会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哀伤,因为它提醒我时光飞逝,而自己却似乎一事无成,在这巨大的世界齿轮中,只是一个无力而微小的存在。这算不算一种现代的“感时花溅泪”?
手机的推送声,忽然响起,又是一条令人沮丧的消息。我仿佛能听到杜甫笔下那一声惊心的鸟鸣,穿透时空,在我这小小的公寓里回荡。我们被信息轰炸,却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独;我们连接世界,却难以触摸一个真实的拥抱。这种“恨别”,是与宁静的别离,与内心平静的别离。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消息隔绝,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变得价值万金。那是何等深切的渴望与绝望!如今,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一个消息瞬息可达地球另一端。但我们还有“抵万金”的家书吗?那些精心编辑的朋友圈,那些简短快捷的点赞,真的能传递深切的关怀与温度吗?有时,我感到我们被困在一种新的“烽火”里——那是信息的战争、观点的撕裂、情感的消耗。我们渴望真诚的、深度的连接,一句真正的问候,一段耐心的倾听,在今日,其珍贵程度,或许真的不亚于万金。
我翻看着家人的群聊,里面大多是琐碎的日常和搞笑的表情包。我输入了“你们最近好吗?”,想了想,又删掉了,换成了一个咧嘴笑的表情。一种莫名的倦怠感袭来,这就是我们的“家书”吗?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结尾,是极致绝望的具象化:因焦虑而频频搔头,白发越发稀疏,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这是一种对自身生命在愁苦中加速耗损的惊觉与无奈。我的白发尚未丛生,但那份“搔更短”的焦虑却无比真实。是对年龄增长的恐惧?是对职业生涯瓶颈的无力?是对无法达到他人或自我期望的懊恼?各种压力交织,的确让人感到精力耗尽,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一点一点地从体内流失,却无力阻止。
洗完头,看着洗手盆里掉落的头发,我苦笑着。物理上的“浑欲不胜簪”或许还未到来,但精神上的发簪,早已不堪重负,摇摇欲坠。我们都在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提前消耗着自己。
结语:绝望中的微光
杜甫的绝望,源于外部世界的崩塌,宏大而悲壮。而我的,或许更琐碎、更个人化,但它同样是真实的。读古诗词,最大的慰藉或许就在于发现: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千年前的绝望,依然能在今人心中找到回声。这本身就不那么绝望了。
承认这份现代性的绝望,或许是走出它的第一步。写完这篇日记,窗外的雨似乎小了些。我无法改变世界的纷杂,但或许可以试着给自己写一封真正的“家书”,给家人打一个长长的电话;可以暂时关掉新闻,去认真读一本书,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理解。绝望的“山河”或许一直在,但如何审视它,如何在它的缝隙里种植属于自己的“草木”,是我们永恒的课题。
诗的标题是“春望”,是在绝望中望向春天。无论时代如何,望,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肯熄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