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水调歌头古诗词伴我中秋夜思日记

水调歌头古诗词伴我中秋夜思

壬寅年八月十五 月明星稀

今夜中秋,独坐院中桂树下,石桌上摊开那本泛黄的《宋词选》,正好翻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银辉洒落书页,仿佛千年时光在这一刻凝固。母亲端来月饼和桂花茶,香气与词句交融,竟让我恍惚间穿越时空,与古人共此一轮明月。

一、词境与心境的共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这句叩问,恰似我此刻心绪。望着天际玉盘,忽然理解东坡当年醉意中的哲思。现代人总忙于追逐六便士,却罕有抬头问月的闲情。而此刻,蝉鸣渐歇,秋风拂过桂树,簌簌落花如词句般飘洒在茶盏旁。我轻声诵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果然转过檐角,斜斜映亮书房窗棂。

词中“人有悲欢离合”与此刻家国疫情下的别离遥相呼应。表姐因封控滞留他乡,家族首次未能团圆。但正如东坡所言“此事古难全”,视频通话时,我们隔着屏幕举杯,同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电波传递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团圆?

二、古今明月照人间

千年明月依旧,人间早已沧海桑田。东坡幻想“乘风归去”的天宫,如今已有神州飞船往返;他叹息“何似在人间”的怅惘,现代人却用科技将相思缩成屏幕前的笑脸。然其词历久弥新,正因它叩击的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内核——对永恒的追寻,对圆满的渴望,对缺憾的释然。

夜露渐重时,合上书卷忽有所悟:水调歌头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中国人情感哲学的载体。它教会我们在残缺中见圆满,在离别中念相逢,在无常中守本心。今宵月华如练,照见古人今人,照见永恒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