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古诗词里,藏着我的青春絮语
——那些被诗句点亮的平凡日子
清晨六点的闹钟响起时,窗外还挂着李煜词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月色。揉着惺忪睡眼翻开语文课本,《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墨迹在晨光中渐渐清晰,突然觉得范仲淹的笔锋划破了初三生活的单调。
一、早读课上的诗意邂逅
当全班齐诵《水调歌头》的声浪漫过走廊,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竟与窗外保洁阿姨挥动扫帚的节奏莫名合拍。前排同学课本边角卷起的褶皱里,还夹着昨天默写《醉翁亭记》时偷偷写的小抄。教导主任突然出现在后门,吓得同桌把"野芳发而幽香"错念成"夜访发而忧乡",引得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走,像极了李清照笔下"惊起一滩鸥鹭"的错位浪漫。
二、课桌缝隙里的平仄光阴
数学课演算草稿的背面,总忍不住默写《爱莲说》的片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在函数图像间蜿蜒成倔强的曲线,就像课代表发下来的月考卷——鲜红的分数旁,我用铅笔悄悄补全了杜甫"会当凌绝顶"的下半句。午休时趴在走廊栏杆上,看云朵变幻成《观沧海》里的"星汉灿烂",忽然发现曹操的豪迈与隔壁班男生打篮球的欢呼声竟如此相配。
三、晚自习后的月光诗行
放学路上自行车链条的声响,总让我想起《琵琶行》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书包里没及格的物理试卷,在月光下变成白居易笔下"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注脚。小区门口那株歪脖子桃树,某天突然开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而树下背英语单词的学姐,分明就是崔护诗中走出来的模样。
这些被古诗词标记的日子,就像语文老师板书时总爱画的着重号,在记忆里闪着莹莹的光。当毕业季的凤凰花开始酝酿《送元二使安西》的离别,我才懂王维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原来就是课桌右上角那个被橡皮擦出的缺口,是后黑板倒计时旁不知谁写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更是初三那年,所有与诗句共鸣的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