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寻梦古诗白鹿洞一日记

寻梦古诗白鹿洞一日记

一、朝雾中的启程

清晨五更,天光未明,我便背起行囊踏上前往庐山白鹿洞的旅途。列车在赣北群山中蜿蜒穿行,窗外的薄雾如轻纱般缠绕着青翠峰峦。耳机里循环播放着《白鹿洞》古诗的吟诵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的诗句仿佛穿越千年,在晨曦中叩击我的心扉。此行的目的,既是为完成那篇搁置许久的《古诗白鹿洞的文化意象》论文,更是为追寻一种精神的归乡。

二、古道青苔印屐齿

正午时分,终于抵达白鹿洞书院入口。石牌坊上“名教乐地”四字已被岁月侵蚀得斑驳,却更显庄重。踩着青石板路前行,两旁的参天古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碎金般的光点。在贯道溪畔,我遇见一位清扫落叶的老者,他手持竹帚,每扫一下都极轻柔,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读书声。老人说他在此守护四十余载,最爱的便是雨后在明伦堂听檐角滴答,恍若能听见朱熹与陆九渊辩论的余音。

三、藏书阁里的时光褶皱

藏书阁的木门吱呀作响,近万册古籍的墨香扑面而来。指尖拂过《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复刻本,忽然理解古人所谓“道由心悟”的真谛。在东北角的玻璃展柜里,意外发现民国学子刻在梁柱上的小诗:“鹿鸣呦呦涧水清,圣贤文字夜长明”,落款是1936年仲夏。忽然想起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师生们曾将珍本藏于后山洞中,日夜轮守护文明火种,不觉眼眶发热。

四、夕阳下的哲思

傍晚独坐丹桂亭,看落日为棂星门镀上金边。几个写生的美院学生正在临摹御书阁的飞檐,画笔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竟与百年前拓碑的声响如此相似。翻开日记本写下:真正的白鹿洞不在庐山深处,而在每个读书人寻求真理的执念里。那些古诗中的白鹿从未离去,它们化作文化基因,在每代人的血脉中奔涌。当我在洞泉边掬水洗脸时,恍惚看见水面倒影里掠过白鹿的犄角。

五、归途与灯下沉思

归程的动车穿隧道过江河,手机相册里满是碑刻特写。邻座小男孩好奇地问母亲:“这个姐姐为什么对着石头拍照?”我笑着递过他一颗庐山云雾茶糖,忽然记起《白鹿洞志》里记载的待客古礼——以糖代茶,以文会友。深夜伏案整理笔记时,白昼的蝉鸣似乎仍在耳畔回响。或许正如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所言:“天地之文,日月星汉;人文之华,诗书礼乐”。这趟旅程让我真切触摸到古诗白鹿洞跳千年的文脉,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其实早就刻进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