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归雁与我的秋思日记

古诗归雁与我的秋思日记

十月十五日,晴,秋风乍起

晨起推窗,忽见天际雁阵南迁,恍若一行墨迹划过湛蓝天幕。不由得想起钱起那句"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的叩问。这些穿越千年的使者,是否仍带着诗人的诘问与乡愁?

雁字回时的心事

古人见雁思归,如今我见雁却思古。记得《归雁》中"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的意境,古琴的清怨与雁鸣的凄清竟如此相通。在这个秋日的午后,我试图从雁群的飞行轨迹中,读懂那些被时光浸染的诗句。

雁阵变换队形时,恍若天空的书法大师在挥毫泼墨。时而作"一"字,凛然如利剑划破长空;时而化"人"字,谦卑如智者躬身问天。这让我想起历代诗人总将归雁与尺素传说相连,那些系在雁足的锦书,承载着多少未尽的言语与期盼。

黄昏时分,云霞如织

日暮时分再观雁群,竟与晚霞融为一色。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苍凉忽然涌上心头。想来古人没有现代通讯工具,见雁思亲该是何等深切。而今虽然随时可以视频通话,却反而少了那种见雁惊心的诗意触动。

古今观雁之异同

查阅资料方知,大雁迁徙路线干年来基本未变。同一条航线,飞越同样的山河,只是地面上观察的人不同了。古人见雁而生羁旅之思,我们见雁多当作自然奇观。科技缩短了时空距离,却也拉远了人与天地感应的距离。

忽然明白为什么古诗中的归雁总带着淡淡哀愁。在"春风一夜到衡阳"的期盼中,藏着人类对时空超越的永恒渴望。而今雁群依旧年复一年地履行着亘古不变的约定,成为连接古今的诗意纽带。

月夜沉思,星汉灿烂

夜间散步,意外听到雁鸣掠空。想起《归雁》中"不胜清怨却飞来"的描写,此刻方知此句之妙。清冷的月光下,雁鸣确实带着某种难以言表的幽怨,仿佛在诉说迁徙的艰辛与执着。

这些勇敢的旅者,既要应对气候突变,又要躲避猎食者,还要保持队形节省体力。它们用羽翼书写着生命的史诗,而诗人用笔墨记录这动人的篇章。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归雁,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归雁予我的启示

今日观雁,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发现了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那些看似遥远的诗句,其实就藏在自然的细微之处。当我们将古诗意境融入当代体验,传统文化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愿我们都能如归雁般,无论飞得多远,都不忘记内心的方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驻足仰望,或许就能与千年前的诗心相遇。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 ...

入胡天"形成空间对照,蓬草离开中原喻指诗人奉命出使边塞,大雁飞入胡天则暗示行程遥远。这种自喻手法既准确描绘了塞外景象,又含蓄表达了诗人如同蓬雁般漂泊无依的处境,暗含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之情。需注意"蓬""雁"在古诗中常作为羁旅意象,此处通过具体化(汉塞、胡天)强化了地域特征,使比喻更具边塞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