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夜读诗书有感
一灯如豆照心明
夜深人静时,独坐窗前。案头摊开泛黄的诗卷,墨香混着旧纸的微涩在空气中浮动。窗外月色如水,斜斜地洒在“立德修身,诗书传家”八个遒劲的毛笔字上。这八字家训,自曾祖辈传下,如今已浸润我生命的分分秒秒。
读《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句跃入眼帘。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其重可知。德如根基,功业如枝叶,言语如花朵,无根之木终难长久。想起白日里,为琐事与同窗略有争执,言辞间不免急躁,此刻反思,顿觉惭愧。立德不在宏大的宣言,而正在这些细微的克己与反省之中。
诗中自有金石声
翻至杜工部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少陵野老一生漂泊,却始终心系黎民,其诗如史,其德如磐。他的快乐,非关个人名利,而是源于对天地万物的深爱,对人间疾苦的悲悯。这种博大胸怀,正是立德之至高境界。反观自身,常困于考试分数的高低、师长评价的好坏,将“浮名”看得太重,而忽略了求学问道的本真——乃是为了完善自我,以期为世界发出些许微光。
又览陆放翁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立德绝非仅存于故纸堆中的训诫,它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知与行,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若读圣贤书却行苟且事,则书亦白读,德亦成空谈。
清风拂过旧书页
合上书页,万籁俱寂。唯有风吹书页的轻响,似在与古人对话。立德之路,漫长而孤寂,如同夜读,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它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向内探求的修行,是每日对言行举止的检视,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是身处困境时的不屈。
窗外的天幕已透出些许墨蓝,启明星悄然升起。这一夜的阅读与沉思,仿佛一场心灵的沐浴。我提笔在此日记中写下:愿以诗书为镜,以古贤为尺,时时勤拂拭,勿使心蒙尘。立德之功,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每一步求索的足迹,本身就在铸就着生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