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古诗行记
寻踪千年诗意
清晨薄雾未散时,我踩着露水浸润的青石阶走入雁荡山。背包里揣着泛黄的《广雁荡山志》,纸页间宋代诗人王十朋“雁山五经眼,兹行尤可观”的诗句仿佛随着步履在风中震颤。此行既为探访浙东南第一奇山,更为追寻那些镌刻在岩壁与流水间的雁山古诗魂灵。
灵峰古刻与诗心共鸣
在合掌峰阴影笼罩的观音洞内,指尖抚过明代石刻“雁荡英姿”的凹凸纹路时,忽然想起清代诗人袁枚那首《大龙湫》:“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抬头望见一线飞瀑从197米高处坠入潭中,水雾漫溢如兜罗绵纱飘洒,方才领悟古诗用字之精妙。倚在观瀑亭朱漆栏杆上,翻开笔记本抄录清代阮元《大龙湫歌》时,几位银发长者正用吴侬软语吟诵朱熹“踏破千林黄叶堆,林深时见鹿徘徊”之句,声调与瀑声交融成奇妙的时空交响。
古诗照进现实之境
行至灵岩景区时骤雨忽至,躲进茶舍捧起热茶之际,窗外云海翻涌掩映群峰,恍然见證了元代李孝光《雁山十记》中“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的意境。店主指着小龙湫方向笑道:“当年徐霞客三游雁荡时,就在那儿留下‘锐峰叠嶂,左右环向’的笔记呢”。雨歇后循着霞客足迹行走,发现三折瀑石壁上刻着明代何白“飞泉三折破空来,雪浪银涛彻九垓”的诗句,而眼前瀑布果然如银练般沿三级断崖折跃,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虹霓。
古今对话的夜晚
夜宿净名禅寺客房时,借着昏黄台灯重读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这位1600年前的山水诗鼻祖或许也曾在此眺望“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的晨景。忽然听见木鱼声自大雄宝殿传来,循声而去见僧众正在做晚课。住持静慧法师得知我寻访古诗踪迹,执灯引我看寺内珍藏的《雁山禅诗钞》,泛黄纸页间竟有唐代贯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墨宝真迹。
诗意永续的朝霞
次日破晓独立展旗峰顶,看赤红朝阳从东海跃出染红连云嶂,忽然懂得清代施元孚“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的慨叹。下山时采撷几片枫叶夹入诗集,背后用工楷抄下当代诗人余光中《雁山奇景》新句:“万古的玄秘在此封存,造化说,要有奇景,便有了雁荡”。归途汽车盘旋过净名谷时,回望云雾缭绕的群山,忽然明白雁山古诗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每道飞瀑、每座奇峰中的永恒脉搏。
关于雁山区古诗词合集
中雁山诗词 文言文《雁山观石梁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 原文如下: 【原文】 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 人万里外。 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从两家僮, 持衾裯杖履。冬日妍燠,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 髡然如浮屠氏,腰隆起,若世之游方僧自襆被者,客冁然而 笑。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
古诗雁山观石梁记翻译赏析
古诗雁山观石梁记翻译赏析 古诗雁山观石梁记翻译赏析 文言文《雁山观石梁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 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从两家僮,持衾裯杖履。冬日妍燠,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