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我爱我庐日记:在陶渊明诗境中寻回自爱

《我爱我庐》日记:在陶渊明诗境中寻回自爱

十月廿七 晴

清晨醒来,窗外鸟鸣清脆。推开窗,一股清冷的空气涌入,带着些微的湿意和落叶的芬芳。忽然想起陶渊明那句"吾亦爱吾庐",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暖意。这诗句出自他的《读山海经·其一》,原诗写的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诗中描绘的,不正是我此刻的心境吗?虽然我住在城市的公寓里,没有陶公的草屋田园,但这份对自家居所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却是相通的。

重新发现"吾庐"之美

趁着周末闲暇,我决定重新打量这个被我称为"家"的空间。往常总是匆匆忙忙,很少真正静下心来感受这个陪伴我多年的地方。客厅的沙发上,阳光正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形成斑驳的光影。书架上那些久未翻动的书籍,似乎也在等待着我的重新发现。

我学着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闲适,泡了一壶茶,取下一本诗集,坐在窗边细细品读。这一刻,外界的喧嚣仿佛都隔绝在外,只剩下书页翻动的声音和自己的呼吸声。原来,"心远地自偏"的真谛不在于物理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境的超脱。

自爱的日常实践

中午时分,我决定实践陶公"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得其乐。虽然没有自家的菜园,但阳台上的几盆香草长得正好。采摘了一些罗勒和薄荷,为自己做了一碗简单的意面。烹饪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冥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专注与用心。

用餐时,我关掉了手机,真正地品味食物的滋味。这让我想起现代人总是边吃饭边刷手机,很少真正享受进食的乐趣。陶渊明在千年前就已经懂得:生活的美好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

寻找内心的"穷巷"

下午,我继续思考"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的深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为自己营造一个"穷巷",隔绝那些不必要的干扰?我决定整理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删除那些消耗过多时间的社交软件,同时为自己设定每天固定的信息查看时间。

这样做之后,果然感觉心神宁静了许多。不再被各种推送通知牵着鼻子走,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或许就是现代版的"心远地自偏"吧。

俯仰之间的宇宙

傍晚时分,我站在阳台上眺望远方。天空由湛蓝渐变为橙红,云朵被夕阳染上金边。陶渊明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这一俯一仰之间,确实能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与生命的奇妙。

我们常常追求宏大的幸福,却忽略了身边微小的美好。一场微雨、一阵好风、一本好书、一杯清茶,这些简单的事物中蕴含着最真实的快乐。自爱,或许就是从欣赏这些微小美好开始的。

夜间的反思

夜深人静,我写下这些文字。回顾这一天,因为一句古诗的启发,我重新发现了自爱的意义。自爱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与尊重;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陶渊明的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够照亮现代人的心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常回归"吾庐",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找回那份最初的自爱与宁静。

正如诗中所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当鸟儿为有了归宿而欣喜时,我也深爱着我的居所。这里的"庐"不仅是物理的居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愿我们都能找到并深爱自己的"吾庐",在其中活出最真实、最自在的自己。